
晚報小記者在地質之光展覽館合影留念。
位于市南區太平角的地質之光展覽館是一家公益性科普展館,內部使用實物模型和多媒體設備介紹地質科學知識,同時展出了我國地質科學家李四光和愛國詩人柳亞子的相關著作、生平介紹和物品。日前,晚報小記者走進地質之光展覽館,開啟公益科普課堂,了解地質知識的有趣奧秘。

李林給小記者講解礦物元素知識。
“寶藏”礦石各具特色
一走進地質之光展覽館,小記者們就被醒目的元素周期表展覽柜和礦石標本吸引住了。展覽館在科普地質知識的同時,把最先進的展覽陳列設備和展品帶到展廳中來,使大家更具象地加深對地質知識的了解。展覽館負責人李林為小記者們進行了活潑生動的講解,大家聽得津津有味,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五彩斑斕的水晶,泛著青藍色光芒晶瑩透澈的托帕石,烏黑發亮的黑鎢礦,散發著青綠色亮光的螢石,還有一種像未來機械迷城的人造鉍晶體……“在所有的礦石里面,我最喜歡花園水晶,它上面凸起的晶體是乳白色的,根部是粉紫色的,整塊水晶的底部是淡淡的綠色,看上去像一個精致的小花園,非常漂亮。 ”青大二附小的李云喬既看熱鬧,也學門道,她了解到了礦石的秘密。這些礦石除了顏色繽紛、形狀各異之外,在長光波和短光波的照耀下還會發出不同的熒光,有一塊水晶在燈光下是粉色,在短光波下是綠色,而在長光波下又變成了紅色,十分神奇。
青島西海岸新區易通路小學的劉家赫興奮地來到展柜前:“我們看到有黃鐵礦、鉬鉛礦、異極礦、赤鐵礦和水珅鋅礦等礦物,還有許多不起眼卻很神奇的小石頭。比如上面有一塊十字形狀的十字石,它竟然是天然形成的;顏色各異的方解石和孔雀石,孔雀石的形狀像一朵云,又好似一個珊瑚;半透明的螢石,像一塊翡翠,散發著藍綠色的光芒;雪白色的文石長得細細的,像植物的根,也像一小根樹枝。我感覺這里是石頭的寶藏! ”
遼源路小學的孫東昊了解到,在這些石頭里,李四光最喜愛的是一塊在太行山東麓發現的石頭,“眾所周知,石頭非常堅硬,是不能彎曲的,但這塊神奇的灰褐色石頭竟然彎曲了。原來它曾經一半凍在冰下面,另一半被水流沖刷,經過漫長的歲月,冰川和水流的雙重作用竟然慢慢地把石頭‘掰’彎形成了直角!大自然真是神奇的創作師。 ”長沙路小學的盧明灝開心地表示,“真是太美了!我要好好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地震體驗驚心動魄
展館庭院外還設置了地震體驗屋,小記者們可以進行地震模擬體驗,震級分為四級、六級、八級三個等級。體驗過程中還配備了視頻講解,幫助大家了解地震原理和相關逃生知識。金門路小學的許天澤講述了體驗經歷:“講解員叔叔把我們帶到地震體驗房,囑咐我們兩人一個扶手靠邊站好。不一會兒,小喇叭里傳出‘四級地震’警報,房子開始搖晃起來,我們都下意識地抓緊扶手;不久傳出‘六級地震’警報,我們隨之搖晃得更厲害了;隨后又傳出‘八級地震’警報,我感覺自己就像掉入深淵一樣,搖搖晃晃站不穩,找不到東西南北了。今天真是收獲滿滿又驚心動魄的一天呀! ”
太平路小學的弓睿祺也深有感觸,“四級地震有點晃動,像搖船的感覺;六級地震有明顯的震動,我的心里撲通撲通的;八級地震震動強烈,我的心臟有種要跳出身體的感覺,令人恐懼。老師說如果遇到這種級別的地震,可能有人不能逃生,我們平時應該加強學習自救知識,珍惜生命! ”
互動形式豐富多樣
地質之光展覽館別墅占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其中室外庭院占1600平方米。這棟別墅建于1931年,由我國建筑師唐靄如和俄國建筑師尤力甫、日本建筑師大西久雄三人聯合設計,是太平角區域一座獨具特色的花崗巖鉆木構造別墅。中國地質科學奠基人之一李四光曾在此居住療養,詩人柳亞子也曾居住于此。展覽館內還設有電子翻書、全息投影、圖片展板和歷史實物,都是用來全方位展示李四光生平和地質科學原理的道具,讓小記者們通過多種互動形式更深入地了解相關內容及歷史。
“我們展覽館成為了中小學生在學校外的第二課堂,同學們不僅在參觀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更提高了對科學知識探究的興趣。 ”李林介紹說,地質之光展覽館定期與北京李四光紀念館、北京地質力學研究所、國家地質勘探局,黃岡李四光紀念館等科技科普組織合作,加強交流,保持走在科普展覽的最前沿,保持對展覽館內科技知識的更新與升級,確保來展覽館參觀的游客接觸到最新、最前沿的地質科普知識。
據介紹,目前,地質之光展覽館已獲得團市委頒發的“筑夢空間”稱號、市教育局頒發的“社會課堂”場所以及市科協頒發的“科普教育基地”稱號,并于近期掛牌成為“青島晚報小記者團社會實踐基地”。

小記者們觀察各種礦石。
小記者手記
致敬忘我奉獻精神
王鈺文 (上清路小學):李四光先生畢生致力于地質學研究,當時我國地質學研究非常落后,李四光提出蜓科鑒定方法,將我國的地質學研究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作 《中國北方之蜓科》。李四光四次住在青島,在這里完成了許多科學著作。他帶病堅持工作,忘我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艱難方顯勇毅,磨礪使得玉成”,我們要不怕艱難困苦,勇于攀登學習高峰,在不斷的學習中進步成長。
邵靜好(平安二小):連年的勞累使李四光先生的健康狀況下降,經常帶病堅持工作,迫不得已才去醫院治療。創痛還沒有完全消除,他就急忙出院,返回工作崗位。多么敬業的李四光,他的學術成功為祖國做出重要貢獻。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也為祖國、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盡管會受到挫折,但也不能放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趙奕光 (文登路小學):我們知道了李四光爺爺做出的卓越貢獻,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運用科學知識為國家勘察各類急需的礦產資源,把地震給人們造成的災難記在心里,開創了“地震地質”研究。看到他的事跡之后,我決定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長大以后為我們的科技強國之路做出貢獻。這次地質之光展覽館之旅,又好看又好玩,在我腦海中深深地留下了印記。(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張譯心攝影 宋新華 小記者 劉家赫 趙奕光劉梓含 李云喬 弓睿祺 孫東昊 王鈺文邵靜好 盧明灝 許天澤 方俊喆)
責任編輯: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