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得分68分,不是很理想。體內蛋白質含量挺標準,看來營養不錯,但體態偏胖、體脂率高、肌肉量低于最低參考值,說明你平日缺乏鍛煉。另外,你的肩頸功能也有受限的情況,以后要少玩手機,多做一些拉伸練習。”5分鐘的測試后,體育老師陳曦正在對照模具設計專業大二女生董姣的“身體數據”,就一些關鍵性指標做出解讀。這是記者近日在青島職業技術學院采訪時看到的一幕。

數據在大屏幕上及時呈現。
給董姣出具“診斷書”的是學校去年新來的“助教”——3D人體成分掃描分析系統——一套由3D掃描儀與旋轉式電解質分析臺組合而成的測試儀器。據介紹,半年多,它一對一服務對象已經超過5000人,成了青職院里最繁忙的“老師”。“這臺機器不只是信息采集,還能通過后臺大數據分析,給每個受測學生制定個性化計劃,指導他們的日常鍛煉。”該校基礎教學部主任牟曉峰說。
黑科技“助教”大顯身手
教學形式單一、內容安排不能滿足學生需求;體育教學、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訓練、競賽等相互脫節;學生愛體育而不愛體育課……說起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牟曉峰拉出了一條長長的“清單”,“特別對我們這樣的職業學校來說,學生的體質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他們能否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要求”。
面對難題,創新是唯一的破解之策。2020年3月,借助成立大學生身體素質提升研究院之機,青職院與本地一家體育科技公司合作,確定了“精準定位”的思路,從“一人一檔”建立學生體質數據庫開始,著手創建全新的“黑科技”,讓健身“各取所需”。“最終目的就是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運用精準‘運動處方’改善個人體質,變‘要我練’為‘我要練’。”牟曉峰說道。
在此背景下,雙方共同研發的兩臺3D人體成分掃描分析系統被引入校園,并很快在實踐中大顯身手。據介紹,這一分析系統包含四個分系統,分別是人體掃描測試系統、數據實時可視化系統、人體成分分析系統和運動處方生成系統。接受檢測的學生只需站上儀器,跟隨系統指令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5分鐘后,包含BMI(身體質量)指數、肌肉含量、身體體態、體能及心肺功能等在內的13項核心指標就出現在現場的大屏幕上,一份通過大數據分析給出的個性化“運動處方”也隨之出爐,學生可以通過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保存這些數據。
記者在現場看到,董姣拿到的“運動處方”分為身體機能鍛煉計劃和體態矯正鍛煉計劃兩部分,在預設的16周時間內,學生需要通過跑步、拉伸、力量等健身活動,循序漸進地從多個維度調整身體狀態,通過激活體能、持續成效、加強成效、鞏固提升四個階段,最終達到提升體質的目的。“慢跑配速4-5km/h,每周三次;全身中度靜態拉伸10-15分鐘,每周一次;肩背胸抗阻力運動3-4組,每周三次……”一邊小聲念著自己的“運動處方”,董姣似乎也在暗下決心,“以后沒事兒就多運動,再也不能當‘宅女’了。”她自言自語道。
超九成“低頭族”頸椎有問題
另一名參加測試的男生趙家豪,同樣得了68分,但與“微胖”的董姣不同,趙家豪的主要問題是“太瘦”,體重、體脂率、肌肉量均低于最低參考值的他,得到的“運動處方”中多了一些力量練習。

一名學生正在進行檢測。
“這倆孩子就是正常水平,綜合評分能達到優秀(80分以上)的只占到了參加檢測學生的5%,大部分人也就在60分上下,勉強算是及格。”牟曉峰介紹說,從2020年11月開始,青職院率先在全校大一新生中啟動測試工作,目的是通過“一學生一檔案”的方式,形成一份完整的三年體質指標變化檢測報告,也為下一步改革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提供數據支撐和方向。
據了解,該校參加檢測的共有4078名大一新生,整體情況并不樂觀。從事后統計的數據來看,盡管過于肥胖的學生比例尚可(男女生均不超過14%),但另一項“反映真實胖瘦”的指標體脂率卻明顯偏離正常值,男生嚴重超標率為43%,女生更是達到了57.9%,“體脂率是脂肪重量在總體重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人體內脂肪含量的多少,也就是說很多學生雖然看起來不胖,但身上全是肥肉,這明顯是缺乏鍛煉導致的。”陳曦還用另一項指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男生有33%的人肌肉量不達標,女生的這一數字為43.9%,高于正常標準的比例分別只有8.3%和4%,可想而知現在孩子運動習慣如何了。”
更為驚人的結果出現在身體姿態大數據報告中——93.7%的學生有頭部前引或者側歪的問題,頸椎活動受限者比例高達96%,過度使用手機對“低頭族”們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這也是牟曉峰最為擔心的地方,“肩頸部的病痛看似小事,實則可能引發腦供血不足、頸椎病等一系列大麻煩。”
讓數據說話,以科技賦能。牟曉峰表示,高職校將借助分析數據改變原有的體育課分班和教學模式,并通過3D人體成分掃描分析系統定期監測學生的鍛煉效果,不斷進行調整。“除了傳統的科目外,我們正在著手拓展開設增肌、拉伸、塑形、解壓類課程,譬如瑜伽、街舞等,讓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他說,“要想方設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塑造他們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成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合格人才。”(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羽)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