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9日訊 今天上午,由青島貝殼博物館與北京北大寶石鑒定中心聯合主辦的“我陪恐龍數年紀——神奇的古生物鐘科普特展”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正式開展。本次展覽以恐龍、珊瑚、海百合、鸚鵡螺、熱河龜等30余件典型古生物鐘化石為展品,揭示其在地球環境變化中的神奇見證。

小學生們參觀貝殼博物館。
據青島貝殼博物館學術顧問、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家江尚松介紹,地球在繞太陽旋轉過程中,四季更替、晝夜變化和潮漲潮落的周期性變化時刻影響著地球上的生物。這些變化在生物的生長過程中留下種種痕跡,類似樹木“年輪”,記錄著包括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古氣候變遷、大陸漂移等遠古信息,堪稱是地質時代的見證物、古生物鐘。例如,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山組疊層石生長節律的研究,推算出12億年前的每個月有40至49天。

青島貝殼博物館學術顧問、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家江尚松講解恐龍化石。

貝殼博物館展出的貝殼與恐龍化石。
江尚松表示,本次展覽的20余件展品由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提供,其余10余件展品來自青島貝殼博物館館藏。青島在古生物化石收藏和展覽方面相對薄弱,通過本次古生物鐘科普特展,將進一步強化青島貝殼博物館打造的“小貝殼大世界”巡展、“貝精彩課堂”等科普品牌,實現科學普及的社會服務和教育職能。

恐龍化石。
據了解,因展覽恰逢青島貝殼博物館六周歲生日,且新館東方貝殼文化博覽園也將在年底竣工,本次特展不另行收費,展覽時間將持續到2021年7月9日。(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文 韓星/圖、視頻)
相關鏈接
化石展區相關展品介紹:
元古宙早期疊層石
疊層石,即藍藻,是由藻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將海水中的鈣、鎂碳酸鹽及其碎屑顆粒粘結、沉淀而形成的一種化石。疊層石靠光合作用自養,產生了地球大氣中約21%的氧氣,是地球能夠進化出復雜生命的關鍵。目前,只有疊層石才能提供前寒武紀時期的數據,被譽為“大地的史書”。我國古生物學家曹瑞驥通過對薊縣地區霧迷山組疊層石生長節律的研究,推算出12億年前的每個月有40~49天。而對周口店地區鐵嶺組疊層石的研究得知,10億年前地球的一年至少有516±20天、12.9±0.5個月。
米其林珊瑚化石
珊瑚蟲是一種腔腸動物,珊瑚蟲幼蟲階段經過一段時間漂浮后會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推上,并分泌出外殼,即外骨骼,也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珊瑚。珊瑚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計時器。在珊瑚體的外壁上呈現出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每隔一天便在鈣質的外壁上出現一圈環紋,即生長線,其厚度一般小于50微米。1963年,美國學者J.W.韋爾斯(Wells)發表論文,他在古代和現今珊瑚上發現“日生長紋”,即反映晝夜變化的“日輪”,并統計每一“年層”內日輪數量。發現現代珊瑚“日輪”每年恰為365左右,距今約三億年的石炭紀,約為390,而在距今三億多年前的泥盆紀,約為400。即年代越老,每年天數越多。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