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收視率長紅的“小”系列新作,《小舍得》4月11日愛奇藝開播,吸引了劇迷的廣泛關注。這部戲集中展現了國產劇領域的矯情、矯揉造作、謬托知己——每個家庭面對的育兒問題各不相同,導演仍然一臉深沉地把臟水往家長身上引,提出了一個看似振聾發聵的問題:“我們替孩子向所有家長提問:你們到底是愛我,還是愛一個學習好的我。”
實際上,對于家長來說,育兒是一個極其絕望的過程,就像不帶氧氣管爬珠穆朗瑪峰,家長們總會在六千米或七千米的高度意識到“這就是我的極限了”,然后把后背上的孩子放下來,希望他繼續攀爬,看見八千米以上的風景。
《小舍得》做得比販賣焦慮更惡心,它把一種普遍的惡意安插在家長尤其在媽媽們身上,當孩子們明白了這部戲的把戲之后,收視率已經變現,觀眾的憤怒早就過了追訴期了。
是啊,既然導演想替孩子問問題,為什么不反問一句:“孩子們,周杰倫都感謝當年虎媽逼自己練琴了,你后悔沒聽媽媽的話了嗎?”
在房子問題不敢探討的背景下,教育問題成為國產劇的焦點,《小別離》《小歡喜》相繼創下了高收視率。
實際上,國產現實題材對現實的躲閃,在“小”系列里得到了全面展現。這些劇中的孩子絕大多數生活優裕,處在最好的學區,家長們更是收入豐厚,黃磊扮演的老爸即便暫時失業,也有近千萬估值的房子墊底,心里不慌。其他老爸要么是娶了年輕美女的富豪,要么是惦記破鏡重圓的富商,要么是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孩子的區長,劇中這些孩子的叛逆離真正的校園叛逆差得遠,頂多就是出國留學浪費家長的美元、疑似早戀結果是家長誤會、違背家長心愿一門心思報考天文系之類。
這樣的一些探討也能激發觀眾的熱議,只能說年輕觀眾曾經的校園陰暗記憶太過深刻,教育題材劇的導演也太好混了。
開播之前,《小舍得》釋放出了大量預熱片花。看得出來,導演這次把家長放在被審判的位置,探討家長的錯付之愛和孩子的切膚之痛。張國立扮演的外公舍出老臉求來一個奧數學校名額,反復權衡之下把名額給了外孫、略過了外孫女:外孫其實沒有血緣關系,是續弦的女兒(蔣欣飾)的孩子;而外孫女則是親生女兒(小宋佳飾)的孩子。此舉引爆了家庭矛盾,張國立沒辦法,只好賣了自己的墓地補償外孫女,這又引發了續弦的不滿……劇情內核逐漸展現,蔣欣家的學霸兒子已經不堪重負,而小宋佳的學渣女兒也瀕臨崩潰,此時佟大為扮演的甩手爸爸喊出了“我們只跟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進步就行了”。在我看來,這句話應該給龜兔賽跑的烏龜刺成紋身,可是烏龜的家長同意嗎?
把教育問題寄托著一部或者一系列電視劇上,本身就是虛妄和狂想,更何況這部戲充滿了不切實際和一廂情愿。
一二線城市家長每年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資以千億,課外教育更是一個五千億規模的市場,花五千億的家長會比花五千萬拍戲的導演懂一萬倍的“減負”“快樂教育”“素質教育”。
國產劇的規律是先誕生一大堆爛劇,然后觀眾在忍耐中煎熬許久,終于遇見了真正的好劇,回頭把自己曾經不辨菽麥吞下去的垃圾吐出來。
《小歡喜》替高中生說話,讓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想起來暗無天日的高中時代,因而激發了大量共鳴。而《小舍得》繼續下潛,展現小升初階段的家長教育投入競爭。《小歡喜》《小別離》的觀眾已經逐批進入家長的行列,最公允的辦法是讓這些曾經遭遇過教育虐待的孩子們來觀賞《小舍得》,換個身份、換個位置,年輕人是不是應該把過去的贊譽吐出來,更加理解自己的家長、理解那些背負著社會之重的中年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