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棄留學從醫,王倩回農村創業12年,把合作社草莓的種植面積從50畝擴展到了1500多畝,并依托高效農業建起田園綜合體,還把草莓種到了烏茲別克斯坦
扎根家鄉,草莓種出“新花樣”

王倩在大棚里查看草莓長勢。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這個地方的山水石塊還需做一下調整,一定要加快建設進度。”3月18日一早,王倩便來到鄉縵(青島)田園綜合體建設現場緊抓施工。從去年9月綜合體開工開始,王倩從早到晚“扎”在工地上,當時她剛生完二胎,孩子剛滿百天便斷了奶。
“也是沒辦法,綜合體今年‘五一’就要試營業了,時間很緊。”王倩說,占地160多畝的綜合體,設有休閑農業、科普研學、田園自然教育、創意農業展示體驗中心、農耕文化體驗等板塊,建成后,通過高效農業有效輻射周邊,帶來產業發展及大量旅游消費客流。
35歲的王倩是青島曹村草莓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記者見到她時,很難想象眼前這個樸實的農家姑娘原本是醫科大學的畢業生,放棄了留學從醫的機會,在老家城陽區夏莊街道王家曹村一干就是12年。
王倩在大學學的是護理專業,2009年4月份,在她獲得去新加坡留學深造通知的同時,父親查出了癌癥晚期。
“當時家里種的還是普通的簡易大棚,爸爸擔心媽媽一個人種大棚太辛苦,剛做完化療就跑到地里把簡易大棚改建成全自動的冬暖式大棚。他身體很虛弱,而那些天正好是夏天溫度最高的時候,但是誰都勸不住他。”王倩被父親的執著打動了,決定放棄自己的夢想,回家種草莓,“父親在家里是頂梁柱,他希望我能把他奮斗了十幾年的事業繼承下來。”
早上5點多鐘起床,一心“長”在兩個棚、三四畝地里,邊看書邊實踐。說服母親將家里的房子做抵押向銀行貸款,建起了占地80多畝的新品種試驗基地,就這樣,王倩邁出了第一步。
建棚建到一半沒錢了,嘗試新技術卻帶來不小損失,疫情沖擊草莓采摘……在王倩的帶領下,合作社過了一個又一個坎,草莓的種植面積從50畝擴展到了1500多畝,社員收入從每畝地約3萬元增長到每畝地7萬到12萬元,合作社規模也從原來的7、8戶增長到156戶。合作社所產的草莓先后獲得“中國農產品品牌博覽會優質農產品金獎”“第七屆中國草莓文化節暨中國精品草莓擂臺賽銀獎”等多項榮譽。
不止于此,王倩還搭上了“一帶一路”的快車,草莓種植已經拓展到了烏茲別克斯坦。2019年,王倩在塔什干建立了種植園。原本當地的草莓只在5月份成熟且成熟期只有20天,但在王倩的草莓種植園里,草莓可以從12月下旬開始成熟且成熟期長達6個月。
“現在正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基層黨員就是要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我就想著一心往前闖,青年人需要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兒。”王倩堅信,只要一直努力,就能成功。
黨員檔案
王倩,女,35歲,200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青島曹村草莓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先后獲評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青島市拔尖人才、青島市勞動模范、青島市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 偉 文/圖 通訊員 郝 杰)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