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2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西海岸新區獲悉,流轉十幾個村子萬畝土地,引入“保姆”進行規模化種植和全程托管,打造高標準示范農田,西海岸新區——萬畝良田孕育好“錢景”
草長鶯飛,正值備耕大忙時節,青島西海岸新區六汪鎮東澇莊村農民管清保卻一點都不急。“今年有了新花樣,俺把自己的65畝地全部托管啦!從種到收都不用俺操心,還能多賺錢!”拿出新簽訂的土地托管合同,管清保輕松說道。
現在的六汪鎮,出現了一大批管清保這樣的“新農民”,他們或將手中的土地進行托管,或全部流轉。曾經以種地為生的人們,笑稱是給土地找了個“保姆”。
糧好農業服務有限公司便是這些“新農民”口中的“保姆”。2020年底,西海岸新區引入糧好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將六汪鎮十余個村莊的土地進行流轉性托管,打造成西海岸最具規模的高標準示范農田。
如今,置身六汪鎮西北方向極目遠眺這萬畝麥田,在難尋邊際的綠海里,細長的劍葉隨春風糾纏起白亮日光,把正在分化的幼穗悄悄裹緊,再輕輕往葉鞘外推一推,便翻起滾滾綠浪……這滿眼翠綠的麥田,已成為時下西海岸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政企合力開啟規模化種植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衛青一語道破糧食安全的關鍵所在:確保糧食安全,必須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
王衛青告訴記者,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僅可以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更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春耕備耕中,六汪鎮部分農戶率先以托管、流轉的形式加入到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中,以新型農業主體的身份成為糧食生產生力軍。
這一切都源于2020年11月,致力于糧食生產的糧好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與西海岸新區的一拍即合,開啟了西海岸規模化種植的首次探索。而此次合作的最根本原因,便在于雙方將“糧食生產”作為共同的發展目標。
同一個目標,使得政企雙方步調一致,配合起來效率驚人。
“與西海岸農業部門接洽不到一個月,相關部門便協助辦好了一系列注冊手續,接下來的公司選址和土地流轉等事宜的進展也頗為順利。”糧好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全明禮對西海岸的營商環境十分滿意,更堅定了在西海岸發展的決心。
“糧食生產”在西海岸并非說說而已。“將企業引進西海岸,就要給予全方位的支持。”王衛青告訴記者,在糧好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選址的六汪鎮,迅速從十幾個村子里流轉出萬畝土地。緊接著,修水利、平道路,曾經溝壑縱橫的零星地塊,搖身變成連方成片的規模化種植示范田。
收益有保障,利潤從哪來?
在全明禮看來,“示范田”是與當地百姓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眼見才能為實,不能辜負西海岸的信任。”全明禮笑道,來到西海岸的第一個生產季,得先“打個樣兒”。于是,有了此時六汪鎮萬畝麥田的繁榮景象。
種麥子能掙錢?這是不少農戶發出的疑問,也是全明禮選擇率先示范的原因所在。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大家看見實實在在的收益。”全明禮為記者細數,小農戶土地入股,有土地入股分紅40-50%;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搞服務可獲得2-3%的服務性分紅,每畝利潤50元左右;適度規模化種植,機械人工分紅20-25%,每畝利潤300-500元;最簡單的土地流轉也能獲得保底的流轉收益。
利潤從哪來?從規模化種植中來。“整平修復,去小路、小溝、邊埂,種植面積能增加5%;專用品種訂單可以直接對接用糧企業,每畝增收達150元;機藝融合,統一管理,糧食總產量能增加8%;規模化種植使批發價成零售價,農資成本能降20%;全程大型機械化作業,節省人工60%……”全明禮思路清晰,向記者娓娓道來,也將“種糧”何以獲利剖析得有理有據。“總的來說,在糧價正常年份,一畝地每年可盈利300-500元,那經營100畝地就能有3-5萬元的收入。”全明禮介紹,“同時,從供種、施肥、田間管理各個環節統一標準、綠色生產,進一步提高了糧食品質。”
“目前還是土地流轉的農戶居多,相信經過一年的‘示范田’展示之后,會有更多樣的種植模式在西海岸流行開來。”全明禮信心滿滿,種糧農民賺了錢,便也穩了農田、樂了農家。“到時候,我們一定可以把愿意種地、能種好地的農戶集結起來,并吸引更多愿意在農村創業的青年加入。”全明禮笑道。
扛牢新區糧食生產責任擔當
“作為國家級新區,西海岸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優越,有責任扛牢糧食生產的使命擔當。”王衛青告訴記者,2020年,新區糧食播種面積71.37萬畝,占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1%;糧食總產25.64萬噸,占青島市糧食總產的8.4%。
由于種糧比較效益偏低,在西海岸的糧食生產過程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壓力較大、農田基礎設施較薄弱等問題尚且存在。對此,西海岸堅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
王衛青表示,新區還將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用現代的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來保障糧食安全。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王雪)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