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作出行政處罰,罰款182.28億元。對此,阿里巴巴集團回應:誠懇接受,堅決服從。其實,這種“二選一”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既不是阿里首創,也不僅阿里一家。阿里反壟斷的處罰落地后,引爆輿論,大家都在猜測,下一個是誰?
阿里這次開創了中國反壟斷法甚至所有法律處罰的最高金額。在2018年前十年,中國反壟斷法累計罰款總額超過110億,但是都比不上這次阿里一家被處罰的金額。所以這次巨額罰款事件,不僅僅起到敲山震虎、殺雞儆猴的作用,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市場反壟斷的魄力與決心。
不少網友擔心罰款會對阿里造成重創,不利于企業發展。其實大可不必擔心,規范是為了更好發展,‘扯袖子’也是一種愛護。比如微軟,一直是各國反壟斷名單上的“常客”,歐盟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對微軟罰款四次,其中三項是涉嫌無視先前的反托拉斯制裁以及違反早期反托拉斯協議中的諾言而被處以三倍的罰款,對微軟開出的罰金總額已超過20億歐元。
谷歌也是罰款大戶,2018年,歐盟監管機構對谷歌處以創紀錄的43.4億歐元的罰款,原因是谷歌利用安卓操作系統來屏蔽競爭對手。2019年,因為屏蔽了競爭對手的在線搜索廣告,谷歌又被歐盟監管機構罰了14.9億歐元。類似的情形也在美國上演,阿拉斯加州、佛羅里達州、蒙大拿州、內華達州和波多黎各地區的檢方都成為針對谷歌壟斷行為的起訴方。
可以看出,西方監管機構曾多次對谷歌這樣的巨無霸公司因各種反壟斷違法行為進行罰款。但其實罰款的金額并不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微軟和谷歌依然是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之一,唯一要做的是對其經營行為進行規范和監督。同理對比阿里,2020財年阿里營收總額為5097億人民幣,凈利潤為1492億元。法律規定的反壟斷處罰范圍在營收的1%~10%,此次阿里被罰沒了營收的4%,市監局算得上給與處罰,卻不會影響其發展的小懲大誡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壟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果把一個行業比作一個花園,其中的一棵樹過于巨大,枝葉就會遮蔽整個花園的陽光,強大的根系也會吸取掉整個花園的養分,長期來看,必定是不利于整個花園的健康和諧的。藍科技認為反壟斷的本質是讓中小企業有更多的機會,讓民眾享受到更多的便利,但這并不是針對某家企業。
近年來,騰訊、美團、百度、滴滴等等很多互聯網大頭都曾因為反壟斷法被處罰過,不過罰款都是50萬左右,和阿里相差甚遠。隨著反壟斷“動真格”,通過壟斷來收割韭菜的模式也應當遏制與改變了。相信互聯網平臺企業都會謹慎行事,雖然目前不知道下一個被罰的是誰,但在法規明確后,誰再頂風作案,誰就是下一個了。
責任編輯: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