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3月近十年來最強沙塵暴天氣席卷中國北方大部分城市和多個東亞國家后,4月14日至16日,內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北部、東北地區西部自西向東再次出現沙塵暴、揚塵和浮塵天氣,部分地區有短時PM10重度污染。
本次沙塵影響范圍大,目前華北大部區域空氣質量處于5-6級重至嚴重污染。監測顯示,16日9時,天津、石家莊、邯鄲、保定、滄州、衡水、太原、濟南、章丘、泰安、臨沂、許昌、漯河等城市空氣質量出現重度或以上程度污染。
2021年4月16日,天津迎來沙塵暴浮塵天氣,空氣質量變差。
與往年相比,今年沙塵天氣似乎格外多。“今年沙塵天氣確實是偏多的,迄今已經發生了7次。”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饒曉琴說,至于民眾擔心的沙塵天氣會不會成為常態?饒曉琴明確指出,那是不會的。
長期來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冬季風勢力、冷空氣活動減弱,起沙的動力條件同樣減弱。從常年統計來看,3-5月是沙塵天氣多發季節,沙塵過程占全年的80%左右。預計4月下旬以后,隨著北方地區降水逐漸增多,氣溫升高,有利于植被的生長,起沙的下墊面條件逐步改善,沙塵的影響范圍和強度會趨于減弱。
“但是,中國北方沙塵暴主要發生在春季,未來一個多月仍然是沙塵天氣活躍的時段,今年整體沙源地地表情況不太理想,如遇有利天氣形勢,仍有可能出現沙塵天氣。”饒曉琴補充說。
忽冷忽熱走極端 全球氣候系統被“玩壞”?
相比呼嘯而過的沙塵,極寒天氣、高溫熱浪、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會帶來更嚴重的威脅!
2月21日,北京南郊觀象臺最高氣溫攀升到25.6℃。石家莊27.3℃,鄭州28.3℃,西安26.5℃,合肥28.7℃……在強大暖氣團和晴空輻射影響下,2月19日至21日,我國大部地區氣溫迅速升高,全國超過25%的市(縣)日最高氣溫突破2月歷史最高值,相當于常年5月的氣溫水平。
這樣溫暖的天氣,和此前一個多月的寒冷天氣形成很大反差。
1月6日至8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遭遇強寒潮影響,在北京、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的50多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最低氣溫達到或突破建站以來最低紀錄。1月7日,北京南郊觀象臺最低氣溫達-19.6℃,創1966年2月之后最冷氣溫紀錄。
“這種天氣忽冷忽熱、走極端的現象,近年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出現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介紹。
2014年1月7日,全美有50個城市打破了最低氣溫記錄,紐約最低氣溫跌至-16℃,打破當地118年來的低溫氣象記錄。
2016年1月22日,冬季風暴喬納斯(Jonas)裹挾強風暴雪,襲擊美國大西洋沿岸中部和東北部部分地區,造成17人遇難。
2018年1月,美國東海岸爆發性氣旋影響打破近百年來最低紀錄,波特蘭達到零下23.9℃,打破了1941年的歷史紀錄。
2018年3月,極端寒流橫掃歐洲,德國部分地區夜間氣溫下降至-24℃,愛沙尼亞氣溫則低達-29℃,瑞士有些高山地區甚至出現-40℃的低溫。
2019年1月,澳大利亞平均氣溫較1961-1990年同期偏高2.91℃,為1910年有記錄以來最高;3月2日,塔斯馬尼亞州氣溫高達39.1℃,創當地131年來的最高紀錄。
2019年6月,歐洲平均氣溫較1910-2000年同期偏高2.93℃,為1910年以來最高。其中,法國南部加拉爾蓋萊蒙蒂厄市最高氣溫達45.9℃,創法國氣象觀測史上最高氣溫紀錄;德國勃蘭登堡最高氣溫達38.6℃,刷新70年前的6月最高氣溫紀錄。
2019年6月10日,美國西部出現破紀錄高溫,加州圣地亞哥局地氣溫達45℃,打破當地高溫紀錄,北加州連續發生多起森林大火。
全球變暖加劇氣候系統不穩定性 《霧都孤兒》時代結束了?
針對近年來國內外極冷、極暖和強沙塵天氣接踵而至的現象,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根本原因是全球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全球變暖會改變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局地氣候。”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指出,全球變暖導致一些地區暴雨、洪澇、干旱、臺風、高溫熱浪、寒潮、沙塵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而且強度增大。”宋連春說,過去“幾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而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極有可能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因。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大幅增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碳排放有所下降,但氣候變暖的腳步并未停止。”宋連春說。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氣候聲明,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2℃。2011—2020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最暖的6年都在2015年至2020年。
大霧籠罩“霧都”倫敦
“夜色一片漆黑,大霧彌漫。店鋪里的燈光幾乎穿不過越來越厚濁的霧氣,街道、房屋全都給包裹在朦朧混濁之中。”一部《霧都孤兒》使倫敦“霧都”的形象根植人心。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迎來高速發展。但繁華之下,空氣污染、環境破壞等問題也接踵而來。
1930年1月,比利時發生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是20世紀有紀錄以來最早的一次大氣污染慘案;美國洛杉磯上世紀40年代初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危害延續了數十年;英國倫敦1952年12月發生持續5天的毒霧事件,造成數千人死亡。
為此,比利時在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后出臺《反對大氣污染法》,同時優化發展方式、鼓勵綠色交通;美國聯邦政府于1955年、1963年、1967年先后頒布《空氣污染控制法》《清潔空氣法》和《空氣質量法》,直至2007年洛杉磯地區的空氣才達到清潔標準;英國在1956年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后來用30年才摘掉倫敦“霧都”帽子。
“空氣污染雖得以基本解決,但長期累積的溫室氣體作用仍持續加劇。這也是現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減排責任分配上存在明顯分歧的歷史原因之一。”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歷史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都遠高于發展中國家,但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卻相對較大,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也更弱。此外,資金援助、技術轉讓等領域分歧也為全球治理帶來挑戰。
低碳理念需更加務實 氣候變化到底和“我”有什么關系?
應對氣候變化,全社會廣泛參與不可或缺。調查發現,雖然很多人了解全球變暖的基本情況,卻不知道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更不清楚如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
研究機構媒商實驗室近期一項研究顯示,某媒體2020年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報道有400篇,整體偏宏觀,綠色、發展、聯合國、全球等是高頻詞,碳排放、溫室氣體減排等是核心議題。
“公眾對這些宏觀議題接受程度有限,大家更關心的是,氣候變化和‘我’到底有什么關系。”媒商實驗室首席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媒介素養教學與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穎認為。
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有一家叫“麥浪”的民宿。游客離店前,掃掃二維碼就能知道自己住店期間的能耗和排名,節能效果顯著的,還能獲得住店優惠。這項活動名為“低碳入住計劃”,參與的酒店不僅美譽度有所提升,也贏得了不少回頭客。
“貼近公眾,讓公眾有成就感,還能獲得實在的獎勵,有效調動參與的積極性,這是引導公眾積極投身綠色低碳行動的關鍵。”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鄭保衛教授說。
“簡約生活、參與低碳行動,普通百姓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節能節水、選擇綠色產品等。”鄭保衛說,關鍵在于真正行動起來,在于日復一日的堅持,這才是我們從個人角度出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要義。
氣候問題無國界 惟合作能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自20世紀80年代起,氣候變化逐漸成為涵蓋全球治理、外交、環保、經濟發展等領域的綜合議題。“從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到建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制度,國際社會經歷了很長時間。”周兵強調,極端天氣并非僅影響某一地區、某一人群,而是具有全球性或區域聯動性,牽一發動全身地產生難以預測后果的蝴蝶效應。
從1992年多國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如今《巴黎協定》進入全面落實的關鍵階段,國際氣候治理逐步從“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向“國家自主貢獻”推進,謀求以制度設計彌合分歧。

2016年4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巴黎協定》高級別簽署儀式,并代表中國簽署《巴黎協定》。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兩大經濟體,也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前的國家,在國際氣候治理中,大國作用和責任更加突出。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18.2%,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炭機組達到8.9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中國建成的世界最大規模超低排放清潔煤電供應系統,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國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23.4%。同時,在2020年9月舉辦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首次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
美國總統拜登就職首周即在白宮簽署多項政令,宣布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政策舉措。2月19日,美國宣布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協定》。白宮日前發表聲明稱將于本月舉辦領導人氣候峰會。各種跡象表明,美國也正在從無視氣候變化、廢除氣候變化道路上“回歸”。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美雙方重要的合作領域之一。14日至17日,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訪華期間,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同其在上海舉行會談,就中美氣候變化合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等交換意見。
和合共生,命運與共!千百年來,人類面臨各種災害的侵襲,對災害的抗爭和思考從未停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有助全球氣候治理開啟新航程。
(王樂雙 綜合中國新聞網、新華網、央廣網、海報新聞、中國天氣網等相關報道)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