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青島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車景華參加第12期“局長與大V”茶座活動,在與網絡大V們面對面暢聊體育時,難掩興奮與自信。

剛剛過去的3月份,啟動報名的青島馬拉松已經“一票難求”;CBA全明星賽在青火爆上演,刷屏朋友圈;亞洲杯青島賽區組委會正式成立,青島足球進入“亞洲杯時間”……
透過這些如鼓點般密集的體育大事件,車景華為大V們呈現了青島體育產業令人心潮澎湃的當下,和可期的未來。
乘借國家“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的政策東風,頭頂帆船之都、足球之城、田徑之鄉等名片、光環和美譽,近兩年,青島迎來了體育產業發展的最好時代。
一方面,扶持政策頻頻出臺,體育產業C位出道。去年,青島入圍全國首批40座“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之一,站上新風口。
另一方面,青島的體育產業找準定位,切入青島國際時尚城攻勢,借力攻勢又助力攻勢。
日前發布的《青島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2021年作戰方案3.0版》中,時尚與體育戰役明確提出,以發展帆船、足球、冰雪、馬術、電競、自行車等龍頭產業,精準聚焦產業集群。
“十四五”開局之年,青島錨定“全力打造全球知名體育城市和國家體育中心城市”的目標,青島體育產業的未來圖景愈加清晰。
如何實現美好圖景?車景華談了路數打法:以體育賽事為著力點,不斷培育釋放消費潛力,帶動時尚與體育產業集群融合發展。
由于體育事業的群眾基礎廣泛,在場大V們參與度極高,紛紛與局長展開交流討論,從制造到創新,為青島體育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今天,青島體育產業迸發出的蓬勃生機,未來或將成為青島城市發展的新動能。這一點,值得被期待。
01
體育局長談體育

體育是什么?
活動一開場,車景華先亮出了他眼中的體育:體育是民生,事關一座城市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體育是政治,競技場上展現大國實力,對外交流作用不可替代;體育更是經濟,能花錢也能賺錢,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綠色產業。
自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布以來,“體育消費”日趨成為行業的高頻詞。
時隔5年,體育產業地位進階。
201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為未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體育產業已是萬億級別的消費藍海。面對廣闊的發展前景,前排城市紛紛跑馬圈地,發力布局。
上海早在2018年就制定了“體育產業30條”,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次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1700億元,上海又提出加快打造全球著名體育城市,讓更多世界頂級賽事在上海成功舉辦;
自2014年起,深圳體育產業總規模保持了20%左右增速,成為深圳經濟發展新動力。目前,體育產業規模已超千億的深圳,又將目標瞄向國際一流,致力于打造國際體育示范城市;
成功申辦大運會的成都,體育產業總規模達732.6億元,正全力構建與世界賽事名城定位相匹配的體育產業發展大格局,推動世界賽事名城建設……
青島也不甘人后。用車景華的話說,青島體育趕上了好時代。
近年來,青島出臺了一系列真金白銀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了體育產業的發展。據統計,2018年青島市體育產業總規模為561.48億元,創造增加值221.46億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為2.0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青島體育產業規模居山東省內第一,約占五分之一。
同時,經過數年發展,青島幾乎擁有所有體育及相關產業業態,其中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場館建設與服務業等行業占比持續提升,體育產業門類齊全,體育產業從業單位超過3000家。
02
肩負國家試點重任

面向“十四五”,青島提出建設全球知名體育城市和國家體育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對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也相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今年初印發的《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目標是到2022年,青島全市的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75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2.2%,體育產業實現規模化。
為青島體育產業設定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既是一種責任擔當,更是把握時代機遇的決心。
承載著“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命的體育健身,隨時代發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剛需”。由此產生的龐大消費群體和消費市場,正在助推體育產業全方位融入城市經濟,成為城市發展的強力引擎。
青島被譽為體育之城,頭頂奧運城市、帆船之都、足球名城、田徑之鄉的光環,它們構建起堅實的體育消費基礎。
根據2019年的統計,青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全省第一,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9.5%,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青島人不僅喜歡運動,還樂意為運動掏錢,人均體育消費達2885元。
消費拉動產業,產業促進消費,青島深諳此道,在這條道路上不斷疾行。
去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開展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申報工作,旨在形成若干促進體育消費的經驗做法,推動我國體育消費規模持續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青島經過認真細致的申報工作,又一次穩穩地站在了風口之上,與深圳、南京、成都、西安等共40個城市攜手入圍,成功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入圍試點城市,將會給青島體育場館面積的擴張、設施的完善提供動力,更健全的體育場地設施和龐大的喜歡鍛煉健身的體育人口,則為培育體育消費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青島發展體育產業進一步夯實市場基礎。
03
當體育遇上時尚

對青島來說,發展體育產業不僅有優勢有基礎,更有必要。因為它是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的一股重要力量。
“我認為,所有的體育項目都是時尚的。”車景華說,體育與時尚天然契合,并在青島這座城市發展中相得益彰,“時尚的城市催生時尚體育,時尚體育反哺并改變著城市。”
青島是一座體育之城,亦是一個時尚之都,激情與汗水、潮流與創新在這里交織、交融。2008年,青島成功舉辦了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帆賽、殘奧帆賽。自此,帆船這項富有濃郁時尚色彩的運動在青島揚帆起航,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品牌拉開了青島時尚與體育融合的大幕。
而今,在青島發起的15個攻勢之國際時尚城攻勢中,時尚與體育戰役已經成為核心支撐之一。
剛剛發布的青島建設國際時尚城3.0版本方案明確指出,時尚與體育戰役,將聚焦建設全球知名體育城市、國家體育中心城市目標,堅持發展時尚體育項目,促進時尚體育產業發展。
青島市還專門梳理了一條打造時尚體育產業集群的路徑,即大力發展帆船、足球、冰雪、馬術、電競、自行車等龍頭產業,深入推動時尚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
比如帆船產業,青島將在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間,抓好帆船旅游,引進帆船制造龍頭企業,壯大產業集群;組建職業化帆船俱樂部,聚集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帆船人才。目標也很明確,力爭到2028年,帆船俱樂部達到50個,帆船制造年產值達到5億元。
有專家提出,體育產業作為民生產業和綠色產業,其資產融通性強,與其它業態的融合相對便捷。以體育為融合要素,對于引流聚能,拉動經濟提質擴容具有牽引性作用。
在國際時尚城攻勢的助力下,青島的體育產業融合被賦予了時尚特色,從而擁有了更獨特的競爭力和發展使命。
04
深挖體育賽事“富礦”

要培育釋放消費潛力,亦或是帶動時尚與體育產業集群的融合發展,都需要一個個更具象的著力點。
通常,發展城市體育最有效地做法就是落地大型體育賽事,由大型體育賽事帶來的全民關注度和連鎖經濟效益往往會推動城市全方位的發展。
青島正在著力打造國家體育賽事中心。
“后奧運時代”的青島,已成為世界帆聯公認,在奧運會之后場地利用最好、承辦國際賽事最多的城市之一。近年來,青島相繼舉辦了世界杯帆船賽、克利伯、沃爾沃等國際著名賽事。同時,還承辦了ATP中國國際網球挑戰賽等眾多國際大賽,青島還是2023年足球亞洲杯承辦城市之一。
正是這些國際體育大賽,猶如富礦,讓世界更多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青島,確定了青島在國際體育界的地位和影響,激活青島體育產業的生命力。
“大型賽事、國際賽事在濃厚體育文化氛圍、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增長、提升城市知名度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車景華表示,通過各類重大體育賽事,吸引觀眾現場觀賽或者比賽者參與比賽,將直接帶動體育產品和服務、旅游、休閑、消費產業的蓬勃發展,也是時尚與體育融合發展的落腳點。

青島正在打造一批自主城市體育IP,提升賽事效應。
2021青島馬拉松將在5月4日鳴槍開跑。這個有著最美賽道,被中國田協評為“金牌賽事”的本土體育賽事已經形成了青島獨特的品牌影響力。報名火爆,需要抽簽決定參賽資格。據悉,去年2.5萬人參與青馬,其中40%的跑友來自外地,這不僅支撐了青島體育產業的發展,更實現了對城市內需的拉動,體現了體育產業的深層次價值。
活動現場,大V對青島體育產業發展的著力點也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
有大V指出,青島體育制造業偏弱,缺乏龍頭企業和獨角獸企業。車景華回應說,這是青島下一步的著力點之一,將加大招引力度,支持本地體育制造業做大做強,“未來的空間很大。”
還有大V提出,青島應該在“吸睛”又“吸金”的電競產業上有所突破。
“青島有意打造北方的電競中心。”車景華透露說,青島是全國首個電競協會的誕生地,由于種種原因,電競產業的整體發展不盡如人意。但是,青島正在苦練內功補短板,通過調研、學習先進城市的做法,規劃制定適合青島的產業配套政策。同時,大力引入高規格的戰隊。
車景華一再表示,希望大V及青島市民多給電競產業一些耐心,等待厚積薄發。
我們對待已經健步如飛的青島體育產業也要多一些耐心和信心,畢竟前路清晰、步履鏗鏘,未來可以期待。
(作者 | 長亭 策劃 | 沈默 攝影 | 王雷)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