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19日9版
登臨送目不忘來時路 建黨百年青島院團力推“紅色原創精品”
《燈塔》《國·家》登上國字號舞臺
建黨百年之際,城市文藝院團如何體現它的文化擔當?青島院團的回答是:不僅要根據城市體量、觀眾喜好來設計文化產品,還要“合為時而著”,以登臨送目的視野,打造具有傳承屬性的文化精品。
4月份,青島交響樂團、青島演藝集團兩大藝術院團分別發布了建黨百年演出初步計劃。青交音樂總監張國勇介紹,包括青交在內的全國六家交響樂團委約著名作曲家王丹紅創作了交響樂曲《燈塔》,這部作品將于5月4日在國家大劇院全球首演,隨后,全國六個城市樂團將在同一天、同一個時段同步上演,恢宏獻禮。青島演藝集團副總經理、青島市歌舞劇院董事長張樂群介紹,大型民族歌劇《國·家》將于今年8月初進入初期排練階段,劇本目前七易其稿,已經成功入選2020-2021年度“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在《馬向陽下鄉記》拿下文華大獎之后,又一部青島原創精品即將登上國字號舞臺:《國·家》將在9月份的第四屆中國歌劇節上初露崢嶸,而“馬向陽”的年度演出預約,已經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排到了濟南、煙臺等眾多劇場。藝術性與商業性并重,原創水準與城市屬性深度結合,青島在擔負起大命題、大體量的文藝創作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
扎實創作,新穎行銷
對于重大命題文藝作品,青交、青島演藝集團早下手、早立項,扎實做好早期工作。去年,青島交響樂團與天津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四川交響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武漢愛樂樂團合作,共同委約作曲界中堅力量王丹紅創作大型交響曲《燈塔》。同年11月,《燈塔》入選文旅部2020—2021年度“時代交響──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創作扶持計劃”,經過近半年的創作,今年4月初《燈塔》全面完稿,六家樂團隨即投入正式排練。張國勇介紹,《燈塔》是一部四個樂章的主題交響曲,它巧妙化用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旋律,展現苦難的中國如何從弱到強、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過程。“交響樂不同于歌曲,歌曲就重復兩次,交響曲57分鐘左右,有很多諸如豐碑、燈塔之類的主題,展現共產黨如何把中國變成今天的強國。交響樂本身是一門抽象藝術,沒有歌詞也沒有劇本,音樂里頭還是需要我們一定的想象力,大家能夠聽得出來,音樂由沉重和虛無開始,到最后慢慢開始走向輝煌,樂迷聽起來一定會有親切感,會有一種近距離的感受。”

青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張國勇和樂團一起進行演出前的排練。王雷 攝
青島演藝集團的大型民族歌劇《國·家》不僅入圍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還入圍了文旅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創排計劃。張樂群介紹,申請扶持的重點項目需要提前一年著手,提供劇本大綱和舞美小樣,做好充分準備才有可能進入初選范圍。民族歌劇《國·家》從2019年1月就開始劇本創作工作,七易其稿之后作品大致確定,預計5月份進入舞美音樂創作階段。“《國·家》是一個大國小家的故事,講述了一群為共和國成立而建功的英雄們的故事,這些戰士在解放前夕英勇犧牲了,他們舍去了自己的小家,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這個劇本在2019年拿到了全國劇本比賽的第一名,是一部小人物大情懷、小角度大視野的作品。”張樂群認為:“創作是院團的立院之本,作為國有院團,我們要創作什么內容、什么題材,都要向主旋律正能量靠攏,把好政治關、藝術關和市場關,拿《馬向陽下鄉記》來說,雖然是主旋律作品,它的觀賞性和藝術性統一得非常好,觀眾看了有思想收獲同時也受到藝術啟迪。”
一部好的作品,自然要有好的推廣方式。交響曲《燈塔》五月份應邀在北京“中國交響樂之春”舉行全球首演,六家樂團各自派樂手赴北京參與首演,青交二十位樂手與其他樂團精英樂手同臺獻藝。全球首演之后,六家樂團在各自城市同一天同時舉行各地首演,以充滿儀式感的方式把這部建黨百年獻禮之作展現給樂迷。張國勇同時擔任《燈塔》北京首演指揮,他介紹:“王丹紅是文旅部點名的青年作曲家,委約很多,作品可聽性強,又有現代作曲的技法,融合得很好。”
佳作不斷,青島陣容漸強
近年來,青島演藝集團的舞劇、歌劇屢獲大獎,精品舞劇《紅高粱》榮獲第十四屆“文華大獎”、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張樂群介紹,大多數劇院都是在同一個領域拿到文華大獎,而青島市歌舞劇院相繼在舞劇、歌劇兩個領域都拿到了文華大獎,這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他本人也應邀赴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學院,四次與全國百余位院團長分享文藝精品創作、文藝院團改革的經驗。在他看來,一部佳作對整個院團的提升是全方面的,“演藝集團改制后,就青島層面來說人才比較受局限;而我們近年來不斷創排大戲,首先是鍛煉了團隊,提高了演員的整體素質。2017年創作《馬向陽下鄉記》讓我們接觸到了導演黃定山、作曲家臧云飛、編劇代路等國家級一線專家,進入文旅部的重點扶持項目還有一個好處是有很多的專家全程把關,讓我們的團隊水準不斷提高。”

青島市歌舞劇院董事長 張樂群
如今,《馬向陽下鄉記》已經完成了四次進京演出,今年全國五十臺戲進京演出,5月12日、13日《馬向陽下鄉記》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歌舞劇院還接到濟南、煙臺的《馬向陽下鄉記》的商業演出邀約,“最可貴的是,這出戲讓我們的年輕演員得到了很大的鍛煉。以前我們的大戲需要外請演員擔任全劇一號、二號甚至三號角色,而自從申報文華大獎之后,評委會要求所有演員不得外請,這種壓力下鍛煉了我們自己的隊伍,去年《馬向陽下鄉記》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時,從主演到群眾演員,從樂手到合唱演員,百分百都是我們自己的演員。”一些城市院團的獲獎大戲無法巡演,因為一旦巡演,需要花大價錢協調外請演員的檔期,而《馬向陽下鄉記》沒有這樣的困擾。建黨百年之際,該劇的邀約應接不暇,也為劇院創造了長期的商業價值。
青交相繼參與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天安門廣場“千人交響樂團”演出,國家大劇院三部歌劇《洪湖赤衛隊》《冰山上的來客》《蘭花花》演出以及“中國交響樂之春”演出。青交2019年引入一批擁有深厚海外經歷的年輕樂手,兩年來隨著新首席的磨合,樂團水準穩步提高。張國勇表示,對于這代年輕音樂家來說,《燈塔》教育大家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這是非常深刻的黨史教育。這部作品從歷史畫卷中提煉精神結晶,以宏大的交響樂語言展現百年滄桑巨變,讓時代精神活化在青島音樂人的音符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