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五上午,在湘潭路街道湘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三樓,一場特殊的演出正在這里進行。盡管舞臺沒有經過太多布置,但演員們卻是一絲不茍,從精致的“俊扮”到鳳披霞冠的行頭,再到有板有眼的唱腔。臺下三十多位觀眾聽得如癡如醉,不少人還在打拍子跟著“哼唱”。這正是湘東社區老年豫劇團一次普通義演的場面,在湘東社區的支持下,從2018年成立至今,這樣的義演他們已經進行了近百場。對于青島人來說,豫劇多少有些陌生,但對生活在河南及其周邊縣市的人來說,豫劇卻是家喻戶曉、從小聽到大的家鄉戲。湘東老年豫劇團的三十多位成員,多是來自這個區域,對于他們來說,豫劇不僅僅是愛好,更是對鄉音的一種記憶以及他們對于社會的回報。

成立
從打游擊到正規軍
說起劇團的成立,“資深團員”李友元告訴記者,具體哪天成立的恐怕誰都記不清了,“最早就是幾個喜歡豫劇的老鄉,湊在一起在中山公園、李村公園這些露天的地方,大家一起唱兩句,后來愛好者越聚越多。 ”今年已經74歲的李友元,在劇團里負責二胡,據他介紹,劇團的發起人叫薛玉堂,也是現在劇團的團長,不過這幾天正好有事去外地,沒來排練。李友元戲稱劇團里的很多“角兒”都是早年在公園演出時發掘而來。比如唱老旦的侯愛蓮,就是在公園演出的時候加入劇團的。“我老家是河南周口,老遠就聽著有人在唱豫劇,一下子就被鄉音吸引住了,立刻就要了聯系方式。 ”侯愛蓮回憶,起初只是當觀眾,每場演出都會去聽,后來慢慢跟著老師也唱兩句,就成了團里的主力。

時間到了2018年,湘東社區的工作人員了解到轄區內有幾個豫劇戲迷經常湊在一起排練演出,就在黨群服務中心的三樓,專門為他們提供了寬敞的場地,方便他們排練和演出,這也就有了現在的“湘東老年豫劇團”。從那以后劇團每周兩次都會召集團員在這里排練,這成了雷打不動的規矩。 “有這樣一個地方,甭管外面刮風下雨,大家都能安心唱戲,而且有了‘名號’也更有歸屬感,算是給喜歡豫劇的戲迷們找到了一個‘家’。 ”李友元告訴記者。
演出
娛樂自己更回饋社會
采訪前,記者坐在臺下,認真聽了一次豫劇。臺上的這出戲叫《勸女婿》,說的是身為皇后的丈母娘調解駙馬和公主家庭矛盾的故事。扮演皇后的演員叫翟秀梅,今年已經66歲,雖然聽不太懂她的唱詞,但還是能被她婉轉的曲調所感染。唱到動情處,甚至還能看到眼里有淚花在閃動。 “我是真的喜歡豫劇,首先就是唱腔好聽。 ”翟秀梅說,和京劇那種字正腔圓的唱腔相比,豫劇則要“平易近人”許多,更多的轉音,讓豫劇更像是戲曲里面的 “流行歌曲”。但要想唱好這些腔調,需要演員反復地練習。經常為了唱好一句詞,翟秀梅會把自己關在洗手間里,練上幾個小時。而除了唱腔,豫劇的故事也總是能打動人。翟秀梅說自己有兩個女兒,都已經成家,自己生活中也得扮演丈母娘的角色。 “《勸女婿》這出戲一來是勸兒女要孝順,二來是勸長輩們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幫理不幫親。 ”

后臺
一份老有所樂的小事業
聽完一出《勸女婿》,記者“潛入”后臺。這時的李友元正手拿節目單,腳不點地地忙著“調度”,下一個該誰上場,誰要做準備,都在他的指揮之下。李友元說劇團雖說是自發形成的,但運作起來也得像個樣子。從成立之后,劇團有了“名號”,各種演出就沒間斷過。 “豫劇不止是河南流行,和河南接壤的很多縣市受方言影響,都喜歡豫劇。 ”忙里偷閑,李友元還不忘給記者普及豫劇的知識。青島這幾年吸引了很多外地新市民的加入,也讓豫劇在青島的群眾基礎,變得越來越廣泛。大伙有需求,他們就盡量滿足。幾乎每個星期,湘東老年豫劇團都會安排演出。“要么在這里,要么去社區,還有中山公園、海泊河公園、李村公園這樣的露天場地,都是免費的義演。 ”李友元告訴記者。
別看只是戲迷們湊在一起 “玩兒票”,有演出就得有各種雜事。 “就拿排練來說,得有人發通知,有人組織。還有這節目單,誰唱什么、怎么排序都有講究。 ”李友元說,不同曲目聲調高低不同,安排亂了,負責樂器的老師要頻繁調音,會加重他們的負擔,所以盡量把音調相同的曲目排在一起,類似這樣的雜事和正規劇團相比一點都不少。不過雖然忙,李友元還是用“老有所樂”來形容,年輕時候是中學老師,操心了一輩子,到老了能為自己的愛好忙活,也能給社會發揮余熱,這恐怕是湘東老年豫劇團三十多位成員共同的心態。
心聲
是愛好 更是家鄉的味道
就像老年人無法理解年輕人對偶像的崇拜,恐怕很多年輕人也無法理解老年人對于戲曲的愛好。 60歲的于玉芝老家濟寧,打年輕的時候豫劇就在她心里扎了根。 “做飯的時候唱、下地干活的時候唱,心情不好的時候唱悲傷的調,高興的時候就唱歡快的調,算是一種情緒的宣泄。 ”于玉芝的老伴都說她是一個被耽誤的豫劇戲曲演員,“以前都是偷著唱,因為過去大家都覺得唱戲不是正經人該干的事兒,現在國家提倡傳統文化,終于能放開嗓子唱。 ”于玉芝不僅在舞臺上唱給大家聽,還經常在虛擬世界里和網友 “約戰”。“全民K歌、QQ音樂這些音樂平臺我都會上去和他們比一比。 ”大家一起定個曲目,把自己唱的內容上傳,由系統來評分,得分高的就是擂主,于玉芝說很多孩子的嗓音都不如她,她特別有成就感。
和于玉芝的成就感不同,侯愛蓮對豫劇的喜愛更多是來對于家鄉的一種情懷。 30多年前來到青島,家鄉的記憶本已經非常淡薄,但公園里豫劇的鄉音一下子把她拉回了幾十年前。 “鄉音難改、鄉情難忘、鄉味難舍,豫劇算得上是對家鄉懷念的一個載體。侯愛蓮告訴記者。
豫劇小知識
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豫劇
“可以說全國除了京劇,最受歡迎的就是豫劇。”說起豫劇的歷史李友元表現得有些自豪。據他介紹豫劇是以河南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和河南接壤的很多縣市的方言都和河南話接近,這些地方也都是豫劇的‘根據地’。”攤開一張地圖你會發現,除了山東和河南接壤之外,山西、湖北、河北、陜西、安徽都有區域和河南接壤,再加上河南本身就是人口大省,這也直接導致在全國各地豫劇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李友元告訴記者,自從湘東老年豫劇團成立兩年多,他們在青島各地已經舉辦了幾百場的義演,聽眾保守估計也超過了萬人。
青島人聽得懂豫劇嗎?
采訪過程中,記者在臺下也認真聽了湘東老年豫劇團多位“名角兒”的表演,作為一名青島人,別看平時交流時基本能聽懂河南方言,配上曲調的豫劇卻是一句也聽不懂。在臺下記者也隨機采訪了多位觀眾,能聽懂的也僅限河南方言區域的觀眾。不過這并不耽誤觀眾們對臺上表演的喜愛。“調子好聽,也能看個熱鬧。”一位地道的青島本地觀眾告訴記者。李友元說下一步,為了讓更多人接受豫劇,在每個選段演出前,他們也會考慮對內容進行簡單地介紹,幫助大家了解。(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鵬)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