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3日訊 今年兩會期間,“碳達峰”和“碳中和”成了刷屏熱詞,而垃圾分類與碳中和緊密相連。要想實現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就需要我們從源頭上正確分類、正確投放。眼下,長江路街道在西海岸新區率先打造了“垃圾分類宣教基地”,垃圾分類指導員輪流上崗,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分好垃圾,做一個“低碳人士”。
近半年來,每天早晨7點,長江路街道香江瑞城小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薛麗英都會拿著一把長夾子守在垃圾桶邊,開始一天的垃圾分類監督引導工作。在她的幫助下,小區居民和周邊商戶對垃圾分類的困惑,迎刃而解。
商戶李晶說:“物業人員多次到我們店內,給我們做宣傳,給我們指導,讓我們在店內把垃圾分好,有指導員指導我們把垃圾該投放到哪個垃圾桶里。今后我們也會努力,共建美好家園。”
長江路街道與社區合力打造了這一處集投放、宣傳、教育、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垃圾分類宣教基地”,配有黨員先鋒示范崗、垃圾房管理看板、視頻播放器、語音播放器、垃圾分類實物墻等設施。街道還充分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以黨建促分類,社區黨員紛紛化身指導員現場指導,不僅讓垃圾分得明明白白,也讓垃圾分類知識深入人心。
“開始我引導業主的時候,跟他們說可分成有害、廚余和其他,他們都不理解,直接把垃圾扔下就走了,你自己分吧,但是我們也是不拋棄、不放棄,進行相關指導,來了業主,她要是不會分,我幫她分,半年多的時間,業主和商戶來分得都特別好。” 薛麗英介紹。像薛麗英一樣,這個社區共有120名黨員志愿成為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天早晚垃圾分類投放高峰,指導員們會輪流駐桶指導、駐桶督導、駐桶引導,指導居民、商戶自行分類投放。除了定時定點服務,她們還會分別走進居民家中,走入沿街網點進行答疑解惑。到目前為止,該社區的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100%,垃圾分類準確率在80%左右。據悉,長江路街道已建設15處垃圾分類收集房,通過建設打造色彩鮮艷、造型別致的垃圾分類收集房,在小區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老百姓切身體會到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
“我街道投資40余萬元,分別在廬山小區、名嘉匯小區、孫家溝小區、唐A小區、江山瑞城小區建設集語音播報、影像宣傳、消殺除臭于一體的密閉式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收集點共5處。各物業小區也積極在小區內開展撤桶并點工作,建設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收集房,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讓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參與到碳中和環保行動當中。” 長江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宋茂強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