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旺疃社區,工作人員在分類收運廚余垃圾。周 偉 攝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7月7日訊 “是否確定分好了?”“今天分得怎么樣,還有哪些不確定類型的垃圾?”……日前,在城陽區城陽街道前旺疃社區智能垃圾收集站旁,志愿者正對居民的垃圾分類做日常“考核”。前旺疃社區共有居民1736戶,為推行垃圾分類,社區前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樓座多、桶點雜、管理難、居民分類意愿不強,導致分類效果遲遲跟不上。
經過兩個周的努力,該社區從“垃圾分類成難題”,到“垃圾分類搶著分”,垃圾分類準確率已達90%以上。
今年3月,前旺疃社區在北小區為4—9號樓的358戶居民配建了島城首座標準化四分類密閉式智能垃圾收集站。在探索管理模式、摸索分類經驗后,社區于4月底撤掉原有144個垃圾桶點,共配建5處智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站,滿足37棟居民樓、4000余名居民的分類投放工作。
初期,結合城陽街道包片干部組織帶動,前旺疃社區黨總支成立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連續四次召開社區垃圾分類專題研究會議。一周時間左右,社區通過推進社區垃圾分類全民培訓與主題宣教活動、網格員帶領志愿者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站箱“三員(指導員、分揀員、宣傳員)”配備、黨員分類“先鋒隊”帶領“黨+婦+群+團”開展志愿督導服務等事項,為社區定時定點投放工作打好基礎。
5月,社區開始在5個收集站開啟“定時定點”試投放模式(6:00—9:00,17:00—19:00),每日固定在定時投放時間段安排2名指導員、1名宣傳員在收集站 “站點督導”。同時,社區內部大小志愿者主動上崗“站點”,結合居民投放情況進行現場講解。
“垃圾分類巡邏隊成員每天在小區不間斷巡查亂扔垃圾現象,對有分類困難或不配合的居民耐心上門做思想工作、手把手地示范分類。同時,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提供回收預約服務。”前旺疃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春紅介紹,如此持續一周后,社區垃圾分類準確率已達90%以上。
為了持續做好垃圾分類,社區將垃圾分類寫進《居民公約》,把居民垃圾分類考核情況與福利待遇、星級文明戶評定掛鉤;每日,社區微信服務群中兩委班子不定時通報垃圾分類當日表揚與批評;開展垃圾分類“每月之星”評定,在居民樓道張榜公示,激勵更多居民更好地實施垃圾分類。
結合6萬戶家庭即將進入源頭垃圾分類、定點定時投放的情況,城陽區率先在城陽街道寧城路建設一座日處理10噸的街道級廚余垃圾處置中心,像前旺疃社區這樣的城陽街道居民分出的廚余垃圾已實現每日直運至該處置點就地處理,其他各類垃圾也將妥善交由協議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置,建成全鏈條式垃圾分類體系。
(青報全媒體記者 周 偉 通訊員 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