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9月1日5版
凝眸煙臺,創新創業新高地
“潮起膠東”大型融媒體采訪團第三站走進煙臺(二)
8月25日,“潮起膠東”大型融媒體采訪團繼續煙臺行,先后前往位于煙臺高新區的藍色智谷、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煙臺國際設計小鎮等地采訪,感受煙臺打造創新創業高地,激活創造“源動能”的澎湃激情。
作為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載體之一,煙臺高新區有著深厚的創新創業創造氛圍和基因。聚焦科技創新前沿領域,一批批創新創業創造成果不斷在這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守護好千億級產值的“果籃子”
從煙臺蘋果的栽培歷史,到煙臺蘋果所獲的榮譽,從智能化果園裝備,到蘋果深加工產品……走進藍色智谷12號樓,新揭牌的“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很是顯眼。
作為全國首家蘋果類專業“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全省唯一的農業類創新創業共同體,研究院將改變傳統的種植、生產、經銷模式,為果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動煙臺乃至山東蘋果果業提質升級。
中國蘋果看山東,山東蘋果看煙臺。煙臺蘋果培植百年、品牌價值百億,種植面積達到280萬畝,總產量560萬噸,連續11年被評為中國果業第一品牌,“中國第一個蘋果——煙臺蘋果”的品牌口號叫響國內外。
“目前,我們已經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八九所高校建立合作,從學校開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逐漸打造一支年輕的生產經營隊伍,守護好這份千億級產值的‘果籃子’。”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中武表示,未來,產研院還會將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推廣到煙臺8個蘋果主產區,在每個村里培養幾名果業帶頭人,由政府給待遇、政策,并進行免費的技術培訓,爭取在3-5年內,讓這種嶄新的孵化模式遍地開花。
為推進傳統果業轉型升級,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還將組建種質創新、生物技術、精深加工、果品貯藏、智能裝備等8個創新團隊,實施優質高檔蘋果·果業新品種研發、果樹無病毒良種苗木繁育、果實品質調控技術、現代果園生態循環修復、果業智能裝備創新等7項重點創新工程,為蘋果·果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如今,以5G、區塊鏈、物聯網+等智能化技術為主體的果園采摘機器人、水果智能化分選設備、自動化操作平臺、果園無人化植保裝備、自動化水肥設備、果品多樣化加工設備等覆蓋蘋果全產業鏈應用的智能、節能、環保裝備正在加快研發,推動煙臺果業由高用工、高消耗向智慧化“無人果園”轉變,由“果業大市”向“果業強市”邁進。
養馬島航拍。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煙臺藍色智谷是國家級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集聚載體。目前,已入駐企業48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3家。
在山東創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設備調試車間,各式各樣的醫用智能視覺檢測設備引起了采訪團記者們的注意。公司總經理劉初陽介紹,公司專業從事圖形圖像、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研發與應用,重點圍繞醫藥大健康領域研發智能視覺檢測產品和相關解決方案,在底層算法引擎、整機設計、通信控制等環節都實現了100%自主設計。
此外,藍色智谷的微程之家獲得18項旅游軟件著作權,在旅游小程序生態服務商中排名第一;銳登網絡專注于跨境電商生態系統構建,業務覆蓋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經世智能自主研發了國內唯一的數字孿生技術開發平臺,在智能制造、虛擬教學方面已廣泛應用。
“大國重器”背后的創新密碼
“這是第七代雙鉆塔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可提升30%作業效率,節省10%的燃料消耗,是世界上交付使用的最先進的半潛式鉆井平臺之一,可在全球95%的海域作業。”在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著“藍鯨1號”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
2017年,由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設計、中集來福士建造的“藍鯨1號”作為主要裝備助力國家完成可燃冰試采任務。2018年,“藍鯨1號”榮獲“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
除了“藍鯨1號”,還有“藍鯨2號”、挪威北海作業“仙境煙臺”號、海上綜合體、深海養殖工船等,采訪團成員透過這些耳熟能詳的“明星產品”,探訪“大國重器”背后的創新密碼。
其中,深海養殖工船是全新概念的開放式漁場,采用全球最先進的三文魚自動化養殖系統,配備6個智能化網箱,養殖水體高達40萬立方米,養殖規模可達1萬噸三文魚,入級挪威船級社。深海養殖工船配備的單點系泊系統,可抵抗海洋復雜氣候的影響,提供可持續運營及安全、健康的養殖條件,滿足全球對“綠色”海鮮日益增長的需求。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是中集海工板塊專業從事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及特種船舶研發與設計的三大研究機構之一,可提供包括半潛式鉆井平臺、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生活平臺、多功能鉆井船、天然氣處理平臺等在內的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和包括半潛支持駁船、多功能工程船等在內的特種船舶的研發與設計。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擁有國家能源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研發中心、海洋科技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擁有先進的三維設計平臺、完善的數據仿真技術,對三維設計軟件進行了二次開發,以3D設計為基礎,對關鍵工藝進行數字仿真,使結構、電氣、管路各個專業的模型完整率達到98%以上,能夠生成多個專業的二維施工圖紙,縮短了設計周期,保證了施工圖紙下發的同步性,提高建造舾裝率,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準確度。”研發人員介紹。
長城自主安全計算機“煙臺造”
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深空探測邁出嶄新一步。在長征五號發射任務中,首次使用了國產化軟硬件設備替代以往的進口設備,尤其是國產化“麒麟”操作系統大放光彩。
落戶在煙臺高新區的中國電子旗下的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即以“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為基礎,打造涵蓋“研發-智能制造-場景適配-生態培育”的全產業鏈結構。
上件、安裝硬盤、主板安裝、內存安裝、功能測試、老化測試……在基地一期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線前,身著防靜電服的生產線工人全神貫注、熟練精準地操作組裝設備,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
“臺式機、筆記本等都可以在這條生產線組裝,每名工人單次操作的工時為30秒,目前一條生產線一個班次可實現30萬臺的年產能,第二條生產線投產的話,年產能將達到100萬臺。”制造中心總監翟偉強說。
就是在這里,長城國產自主安全計算機成功下線,實現“煙臺造”。
據介紹,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一期主要建設基于飛騰CPU的自主安全計算機整機智能制造生產線及輔助工程、自主創新適配中心,用于國產化安全計算機和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產品等整機及相關零組件的研發和制造,以及自主創新相關產品的展示、適配、培訓、售后及生態建設與運營等。全部投產后,年產規模將達到100萬臺,實現產值60億元,并帶動一批配套產業落戶煙臺,全面提升數字時代下煙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基地于今年1月15日落戶煙臺高新區,3月16日開工建設, 7月17日順利實現省內首條計算機國產化整機智能制造生產線正式投產、首臺網信產品正式下線。
據了解,中國長城將把山東自主創新基地作為山東區域運營中心,把煙臺作為重點區域,全面深化與煙臺的戰略合作,打造生產+服務+實施+售后體系的全產業鏈,強化以“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為基礎的計算機軟硬件“PK體系”全生態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推動網信產業快速崛起。
設計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漸增漸強
8月25日,工業設計聯合創新大學實驗樓和山東省工業設計研究院數字化原型創新實驗室在煙臺高新區國際設計小鎮揭牌。這標志著工業設計聯合創新大學建設正式進入快車道。
工業設計聯合創新大學是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與國內外20多所設計名校共同創辦的全球第一所設計開放大學,將打破教育體制壁壘,聚焦產業升級,整合一批世界一流的設計研究院,引進和培養高端復合型創新人才,開展工業設計學科建設、創業教育、設計師人才培訓與能力水平認定等工作。
工業設計是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來源于制造也服務于制造,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煙臺著力構建門類齊全、配套完善、優勢突出的現代工業體系,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搭建富有競爭力的設計平臺和產業載體,工業設計產業正日益發展成為煙臺的城市新名片。
無人駕駛智能公廁實現“廁所找人”,煙臺版新冠肺炎防疫手冊“刷爆”世界朋友圈,福山老蜂蜜網上走紅……這些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爆款設計產品,都出自煙臺國際設計小鎮。
煙臺國際設計小鎮依托中德工業設計中心和山東省工業設計研究院,以設計產業為核心,以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為目標,以“智慧產業化,產業智慧化”創造新動能,基于產城融合與全域化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打造融合創新產業、創新生活、創新人才的復合型設計小鎮與新興社區。
作為山東省第一個工業設計小鎮,煙臺國際設計小鎮圍繞設計產業鏈創新要素,集聚全球科技、設計、人才、產業、商業、投資等創新資源,積極引進和孵化全球領先的高新產業,推動城市品牌建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創建國際領先的設計生態園區、打造創意設計資源匯聚谷地和設計創新者的創業樂園。
值得注意的是,在設計領域,煙臺的國際話語權漸增漸強。世界設計產業組織(GDIO)已在“2019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確定永久落戶煙臺。目前,已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百名企業家、設計師和創新者以及全球多個設計組織加入。(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 偉 攝影 劉 棟)
潮起膠東·記者感言
感受煙臺澎湃創新活力
8月25日,膠東經濟圈媒體聯盟“潮起膠東”大型融媒體采訪團走進仙境煙臺,感受這座城市澎湃的創新活力。在行程第二站煙臺高新區,采訪團記者進企業、下車間、觀展覽,先后探訪藍色智谷、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煙臺國際設計小鎮、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這些企業、科研院所涌現出來的創新創業激情,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
在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記者們詳細了解煙臺蘋果發展歷史、產業科技創新等情況,感受百年老品牌煙臺蘋果所煥發的新魅力;在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記者們深入生產車間,了解長城國產自主安全計算機的整個制造流程;在煙臺國際設計小鎮原型創新工場展廳,面對琳瑯滿目的工業設計創新展品,記者們紛紛按下相機快門;在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記者們見到了藍鯨1號、藍鯨2號等“大國重器”的模型,聽科研技術人員講述中國海工崛起的歷程……短短半天的行程緊張而充實,記者們表示收獲很多,祝愿煙臺有更好的發展。
樓宇林立,企業云集,是藍色智谷帶給采訪團記者的第一印象。這個總投資20億元、規劃總用地面積7.79萬平方米的創新轉化基地,是山東半島地區體量最大的“互聯網+”主題綜合體,累計引進孵化科技型企業1000余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8家,電子商務、軟件開發、大數據、互聯網+等新興業態正加速布局發展。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模型。
煙臺藍色智谷(原創業1號孵化器),是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也是整個藍色智谷園區最具激情和活力的創新載體。目前注冊企業484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9家,入駐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
今年6月1日,李克強總理來煙臺考察時到訪藍色智谷,與部分中小微企業代表“零距離”溝通交流,聆聽創業者心聲,熱情點贊這里的“雙創”環境。總理臨行前說:“煙臺藍色智谷,不僅是智谷,也是創造的高地!”
煙臺藍色智谷以獨特的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打通企業孵化的“最后一公里”,幫助眾多創業企業在此實現夢想花開。“我們對在孵企業實行分層次、差異化培育,定制企業成長計劃,打造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鏈條。對初創期企業著重在財務規劃、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進行引導,對成長期企業重點在體系認證、政策引導方面進行培育,對成熟期企業在市場推廣、資源對接等方面進行扶持。”煙臺藍色智谷“大管家”、煙臺高新科創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明澤介紹,孵化器堅持精準孵化,專業培育,為在孵企業推出了科技咨詢、政策對接、投融資、技術轉移、財稅、創業導師、市場推廣、創客活動八大創新創業服務,打造以“眾創空間+配套孵化”為特色的綜合孵化平臺,目前已形成以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綜合性創新創業生態圈。(煙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信召紅 攝影 劉 棟)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