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之前,兩場特色鮮明的大展在青島的西部海岸和東部海岸同時開啟,讓人們看到城市美術館帶來的超越館舍體量的爆發力。
位于西海岸新區的S×V大贊當代美術館,策劃開啟了2021年度春季展,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creative city中國藝術家沈賓的個展“現實小說”、入榜中國藝術權力榜“年度藝術發現”的史成棟的個展“戲,開始”、中國新銳當代藝術家萬朵云的個展“天堂鳥和幽靈島”,一同搬進了展館,從交互式數字媒體、裝置、雕塑再到架上繪畫,帶來耳目一新、基于現實生活感悟的豐富開放的藝術審美表達;青島市雕塑館啟動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與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推出的“構建美好家園——2021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展”,全國40多位中青年優秀藝術家集結,將藝術的觸角向這座城市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空間延伸。

坐落在海邊的西海美術館。
“時至今日,美術館早已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平面化藝術收藏機構,它可以是城市的藝術時尚地標,文化創意設計產業的交流平臺,推動城市文化活躍、產業升級的驅動器……”S×V大贊當代美術館館長、同濟大學教授孫捷說。而在藝術之于城鄉美學重構與變革的服務功能和時代價值獲得國家層面明確認定的當下,青島也正待重新發現創新模式運作下的美術館之城市“新功能”與新角色。
一家非營利民營美術館的“雄心”
2019年10月,S×V大贊當代美術館在青島初創之時,即設定了發展目標規劃:作為青島第一個專注于國際當代視覺藝術、設計、時尚的高層次文化藝術機構,首期開放近1000平方米的美術館,未來將以“青島當代藝術與時尚新地標”和“國際藝術設計與創意產業交流的重要平臺”作為建設目標,集藝術展覽、消費、休閑娛樂、教育功能于一體,打造立足東亞(青島)、面向全球的全方位藝術與設計文化消費社區。
這是作為市政府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初入青島的孫捷對于一家非營利美術館機構的理想主義構建,或稱之為“野心”。正如同美術館名稱的喻義,“S”取自英文STIMULATE(激發,促進),“V”是VICTOR(勝利,告捷),孫捷期冀S×V大贊當代美術館能夠以藝術內容作為切入點,成為城市新生的文化生產力,助推整座城市文創產業升級。
在他看來,國家戰略背景之下的青島,是典型的活躍型文化城市,亟須像美術館這樣的活躍型文化項目的推動與激發。這也是目前青島文化藝術建設中最為欠缺的內容。他直言青島藝術界理應走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參與到跨地域、跨界藝術交流中,增強城市創新與活力,而特色鮮明的美術館將成為助力的載體和路徑。“一座時尚之城的美術館應該讓人們看到更多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可能。”
孫捷試圖在青島創造一種美術館發展運營的新模式,盡管這種努力受疫情的影響略顯遲滯,卻依然沿著既定的軌跡演進:大贊在每年春天會推出特色藝術家的個展,所選藝術家通常以當代具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為主;夏季,美術館會成為全球藝術家駐地,邀約藝術家、設計師來青島生活、創作,他們的作品將與本土特色文化,諸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融合互動,或將采取聯名合作方式,以美術館為平臺,培育藝術資源IP;秋季是藝術家作品展示、交流、集中進行藝術公共教育以及文創銷售的時節……
“四季的輪作”使美術館成為城市文化能源的轉換器,而運作模式的創新則是為了形成運營的閉環,探尋美術館的持續造血路徑。
對于常年行走于歐洲藝術重鎮、在北上廣深等國內一線城市策展的孫捷而言,青島在藝術產業領域的發展方興未艾,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他相信,青島年輕的藝術愛好者數量不少,而美術館的藝術引領和美育作用,也將隨著藝術與城市創意產業、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日益緊密而凸顯出來。
孫捷說:“我們當然希望美術館的人氣越來越旺,但它的影響力不能單純以流量來衡量,相信高品質的內容一定會吸引到真正熱愛藝術的人。也希望有更多的相關機構加入我們,共建城市文化藝術生態。”
美術館變“網紅”或可賦能文旅產業
青島北部老紡織工業廠區遺址的一處老倉庫,一場本土青年藝術新銳的當代藝術展正在展出。就在S×V大贊美術館正式開館的2019年10月,這處老倉庫被正式命名為青島1902當代藝術館,成為一處集中展示當代藝術創作的展館。比之展覽本身,其實更多走進場館的觀展者是沖著老工業遺址獨特的包豪斯風格建筑群和滄桑的年代感而來。

“隱藏”在紡織谷內的1902當代藝術館。 王雷 攝
1902當代藝術館所在的青島紡織谷,現在不僅是國家級的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園區,還是這座城市的時尚潮流中心和行業地標性工業旅游目的地。紡織谷文旅發展中心總監姜才先告訴記者,基于紡織谷園區的建筑特色,在谷里包豪斯藝術街區打造的1902當代藝術館,就是一個在城市中傳播生活美學,讓市民體驗美、欣賞美、傳播美的地方。
“一家美術館首先是一個根植于在地文化的藝術傳播平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導市民發現美、理解美、追求美,讓藝術融入日常生活。這也是我們紡織谷打造谷里生活美學藝術中心和1902當代藝術館的目的和初衷。”在姜才先看來,整個紡織谷就是一個大美術館,包豪斯工業建筑群與現代時尚潮流創意完美融合的,就是館中展出的大型當代藝術創作。
在青島,網紅地標級別的美術館并不只有紡織谷的1902當代藝術館,位于青島雕塑園區的青島市雕塑館,傍海而居,連前來參展的藝術家們都禁不住留影打卡;高新區瀾灣藝術公園的瀾灣美術館,毗鄰開有藝術家工作室的小鎮,每年瀾灣藝術節舉辦期間,都成為周邊居民舉家前往親近藝術與自然的休閑勝地;還有即將在下半年顯露真容的西海藝術灣的西海美術館,更是建筑名家為青島量身定制的世界收藏級建筑藝術目的地,未來也必將成為藝術專業人士的打卡勝地。
這些“先天”優勢明顯的美術場館,呈現城市得天獨厚的網紅氣質,接下來所需的即是將優勢資源IP轉化為文旅產業增加值的優質內容與方式。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藝術生產?
美術館的專業學術屬性與網紅打卡之間能否形成和諧共生的關系?業界最終聽從了羅素的教誨:參差多態方是幸福之源。一個良好的多層次的藝術生態應該既有嚴肅的學術生產,又允許融入日常的藝術網紅打卡地的存在,同時提供更多的藝術生產可能性。
姜才先向記者透露,當前紡織谷正在進行4萬平方米包豪斯建筑的保護性改造和開發,以原創設計師部落、品牌藝術集合店群和休閑娛樂配套多個概念進行功能性的空間劃分,通過建筑藝術和藝術商業的混搭組合,實現空間美學和城市生活更新,而這樣一個藝術群落的輻射力一定會超越一個美術館,打造出以藝術為核心,融匯都市文化、旅游、休閑體驗的新地標。
青島市雕塑館所致力的公共藝術大展,則是將富于時代氣息的公共藝術與城市規劃建立有機聯系,促進藝術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參與到城市更新和品質提升中,為構建美好家園提供創意靈感,為藝術植入城市公共空間創造更多可能。
S×V大贊當代美術館則透露了即將與時尚飲品品牌合作建立城市食物創新實驗室,并與本土非遺傳承人共建非遺創新實驗室的計劃。
正如一位圈中人所言,未來的美術館必將失去圍墻,推動藝術進入群眾的日常生活,進入城市的規劃建設,進行城市美學重構與變革,這是它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和使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 魏)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