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臭泥巴”——污泥,可以變成可循環利用的“寶貝”——營養土。25日,記者從青島水務集團婁山河水務資源公司獲悉,通過好氧發酵技術,該公司每天可產生100噸左右的營養土。相比普通土,營養土不僅可以拿來施肥,還可用作花卉栽植基質,進行園林土壤改進。此前,該公司已在多處地方進行試驗,使用營養土栽植的植物,生長要旺盛許多。
變廢為寶
污泥變“肥”成了營養土
雖然污泥看上去有點黑,聞起來有點臭,但污泥并非一無是處。“只要通過一定技術處理,黏糊糊的污泥也能變成寶貝。”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目前,市區污水處理廠的出廠水質,早已達到一級A處理標準。但在污水處理界,有“治水不治泥,污染大轉移”的說法,從側面印證了污泥治理的重要性,污泥必須經過處置才能回歸大自然。我市對污泥處理的要求是“日產日清”,每天,各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污泥,都會被統一送到位于環灣大道旁的青島水務集團婁山河水務資源公司進行進一步處理。

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污泥被統一輸送進處理車間進一步處理。徐常青 攝
“我們采用好氧發酵技術,污泥經過厭氧消化穩定后,含水率在70%以下。”水務集團工作人員解釋,被初步處理后的污泥,送到該公司后,會進一步發酵處置。整個好氧發酵處置過程,需要加入花生殼、玉米芯等物品,經過21天的發酵后,才能被處理成營養土。

工人正在操作機器對采用好氧發酵技術發酵的污泥雜物進行翻拋。
“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我們會隨時通過抽風機抽走。”工作人員表示,處理好的營養土含水率在40%以下,有機質含量則在35%以上。
用途廣泛
可當肥料也可改進土壤
營養土不僅可以拿來施肥,還可用作花卉栽植基質,進行園林土壤改進。“之前,我們在膠州等地做過類似實驗,采用同一批樹種,在相鄰區域種植,一塊區域使用營養土,另一塊則不使用。結果發現,使用營養土的植物,生長情況比沒有使用的要好很多。”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該公司每天生產100噸左右的營養土,但這些養花種樹的“寶貝”,本地市民知曉的卻不多,反而有不少外地用戶會主動聯系,派車將這些營養土拉走。尤其是外地的苗圃種植戶、土壤修復商等。

“營養土”不僅可以拿來施肥,還可用作花卉栽植基質和進行園林土壤改進。
為了讓這些“寶貝”能被越來越多的島城市民了解使用,今年植樹節期間,青島水務集團所屬張村河污水處理廠,在廠區內的綠化植樹過程中就用到了營養土。記者前往調查發現,雖然樹木種上只有一個多月,但相比在其他區域種植的綠化樹,張村河污水處理廠內的綠化樹,長勢明顯更為喜人。為了能讓這些營養土更好造福島城,青島水務集團婁山河水務資源公司的工作人員丁鑫,化身營養土義務推廣員,逢人便宣傳。不久前,得知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聯合市生態環境嶗山分局和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在夏莊街道張沙—新民社區開展世界地球日活動,丁鑫主動開車前往,向負責施工的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工作人員介紹營養土。讓他沒想到的是,對方也正在為找尋優質土壤修復山體而發愁,得知該公司出產營養土后,雙方一拍即合。“五一長假后,他們就將派車到廠區拉營養土。有了營養土作為山體修復的補充,相信樹木的生長會更加茂盛茁壯。”丁鑫說。
日新月異
背后是一系列的改造
不少市民可能會擔心,從污泥而來的營養土,到底安不安全?其實,這完全不用擔憂,營養土用來養花種樹,在國內許多城市都已實行。相比國內很多城市而言,青島的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是很高的。我市環灣區域的所有污水處理廠,早在幾年前出廠水質已達到一級A標準。除了出廠水質,污水處理廠的來水情況也至關重要。目前,市內三區污水處理廠的來水,絕大多數都是居民生活用水,來自工業企業的非常少。即使是少有的幾家工業企業,也多是食品類企業。

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成為可循環利用的營養土。
青島鋼鐵、海晶化工、雙桃精化、青島堿業、青島重工……這些曾經坐落在市區的老工業企業,猶如一個個坐標,標注著青島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史。2008年前后,我市啟動大規模的老企業搬遷工作,一家老企業搬走了,搬走的不僅是廠房和生產設備,更重要的是“搬”走了被長期污染的空氣和聲音,騰出了大片土地。截至2016年底,我市累計關停搬遷企業100家左右,涉及污染企業60家,2016年關停8家污染企業。對老城區已關停的污染企業統計顯示,市區每年可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量2243萬噸,占市區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69%。
沒了工業企業,居民生活用水處理后所產生的污泥,重金屬含量幾乎測不到,能檢測到的只有有機質和無機質。而這些成分,對土壤改良、山體修復、苗圃種植等具有較為明顯的功效。“經過測算,我們所生產的營養土中,氮磷鉀含量在5%以上。”工作人員表示,氮磷鉀對于促進植物生長具有重要作用。將城市污泥應用于植樹造林,使大量營養物質得以再利用,同時又對其進行了無害化處理,避免了對食物鏈與環境的污染。
此外,營養土中的營養物質進入林地,促進了林地土壤的修復,改善了土壤肥力,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與生長量等多項指標,對退化的沙荒地、瘠薄丘陵等地的生態環境改善有著明顯推動作用。(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徐美中)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