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1日下午,《八佰》票房正式破20億,單日票房首次跌破一億,以連續十天破億的成績結束了它的高歌猛進。這部趕在華語電影最困難檔期上映的史詩片,幾乎以一己之力提振了整個電影市場的信心,也以5915萬的觀影人次刷新了年度觀影人次紀錄。目前,《八佰》暫居中國影史票房總榜第20名;樂觀估計,如果它能頂住9月4日《信條》上映帶來的壓力,那么它的最終成績有望挑戰《中國機長》的29.12億元,躋身全國票房總榜第10名。
《八佰》片尾曲
打破常規,避開爭議
《八佰》對于華語電影的意義,遠超過電影本身。華誼為了該片的拍攝一比一重建了四行倉庫,耗費巨資打造了蘇州河兩岸實景,還原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激戰的現場。然而這部電影經歷的坎坷遠不止拍攝過程,它的首映足足推遲了一年,而這期間的修改過程也讓影迷等得心焦。當它敲定8月21日公映時,影迷們一片歡呼:《八佰》的到來,不僅意味著電影市場的復蘇,也意味著電影氣氛的復蘇,后者對于大批有創作野心的導演來說尤為珍貴。
在《八佰》公映前后,華誼大膽的做法也引發了強烈爭議。去年年底二三線城市整治票房亂象行動中,部分影院曾經被列入整治名單;而這份名單上的影院需要拿出一定數量的保證金,才能獲取《八佰》拷貝的密鑰。各大電影公司對部分違規影院偷票房行為無計可施,而今疫情影響導致影院話語權萎縮、行業重新洗牌,在這個時間點上華誼采取了大膽的行動,也為片方保證票房收益“顆粒歸倉”開了一條新路。這一打破常規的辦法,也是20億票房的一大保障。
由于《八佰》牽扯大量的戰史細節、人物榮辱,自然引發影迷、影評人的強烈關注;而影片對虛構和寫實之間的分寸把握也很容易引發爭議。華誼的招牌導演馮小剛一向擅長放炮,而《八佰》導演管虎也是漢子性格,然而在《八佰》上映后華誼保持了低調的作風,馮小剛、管虎兩尊大炮避開了各種爭議話題,讓這部電影得以平平安安上映。一位參與該片投資的電影人坦言,《八佰》從點映場到正式公映,自己都不敢對外過多談論該片,就是怕出意外。如今隨著爭議逐漸平息,《八佰》已經真正屬于影迷、屬于消費市場,各種過度闡釋大多逐漸消散了。
靠慣性還是靠對手?
一位發行經理介紹,按照規律,首周末的票房乘以系數,大致可以推算出一部電影的最終票房。去掉點映場2.1億票房,《八佰》首周末票房在5.3億左右。之前票房專家估算,該片總票房應該在15億左右,而點映結束后,濟南百麗宮董文欣經理預估總票房在21億左右;如今上映11天票房破20億,該片的總票房估值又被修正為29億左右。業內人士表示,票房估值不斷變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疫情影響,影片上座率規定了50%的上限,而暑期檔又缺乏足夠分量的對手,導致估算的系數發生了變化。未來隨著上座率限制的調整、九月份新片涌入影院,《八佰》的票房可能不斷出現新的變化。
根據統計數據,迄今華語電影里單日票房連續十天過億的有十部電影,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創下了這個佳績。一般說來,結束了單日破億勢頭之后,影片票房就靠觀影慣性來維持了:隨著《八佰》口碑發酵、話題傳播,部分觀影頻次不高的影迷也會被該片吸引進影院,促使該片票房維持在高位。在接下來的九月檔,諾蘭執導的視覺大片《信條》堪稱《八佰》最強對手,該片已經在韓國創下了票房佳績,也是全球2020最為期待的大制作之一,不過該片邏輯復雜、劇情突破影迷腦力極限,影評人都要看兩遍才能看懂故事情節;《信條》之外,《菊次郎的夏天》、《麥路人》等電影無論是體量還是熱度都算不上大制作,《八佰》如果能撐得住《信條》的沖擊,將在國慶檔之前贏得一整個月的票房收割期。(青報全媒體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