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近期,一則孟非入院的新聞讓酒精與麻醉關系的猜測沖上了熱搜。飲酒后對身體麻醉和痛覺有影響嗎?酒后斷片是怎么回事?吃藥不喝酒、喝酒能助眠,這些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本期跟隨專家一起來喝個“明白酒”。
飲酒對麻醉有影響嗎?
孟非在微博中稱:“麻醉師問你喝不喝酒,酒量多大的時候,你一定要老老實實問答,你說少了,他麻藥給得少,你吹牛說多了,他麻藥給多了……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對此不少網友提出疑惑:難道酒量大小真的會影響麻醉效果?
朱武暉解釋,對此首先要判斷兩種情況,一種是長期飲酒的人,麻醉前沒有飲酒;另一種是剛剛飲酒又需要麻醉的人。 “麻醉在臨床上分為兩種,即全身麻醉與局部麻醉。局部麻醉主要包括局部浸潤麻醉、表面麻醉、神經傳導阻滯及區域阻滯四種,進行表皮麻醉時,不會對深處痛覺神經產生影響,進行浸潤麻醉時作用于深層阻滯,并逐漸浸潤至神經末梢。長期喝酒并不會影響局部麻醉的效果,通常也不需要加大麻醉藥品的劑量。 ”朱武暉說,但是如果患者長期喝酒誘發肝功能障礙時,麻醉師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全身麻醉時用藥劑量適當增加,但要注意,一旦麻醉成功,患者不容易復蘇。其具體的機制復雜,可能是由于長期飲酒的患者對麻醉藥存在交叉耐受性。對于剛剛飲酒又需要麻醉的人,麻醉風險成倍級增高,所以最好不要飲酒后麻醉。
適量飲酒有保健作用嗎?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認為小酌不僅對身體無害,反而有益。白酒營銷界曾流傳“白酒生物活性成分之多是世界酒類之最,能夠緩解酒精傷害,增強人體防御功能、調節生理節奏”等。對此朱武暉強調,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以及各種各樣含量很低的有機化合物。如有機酸、不飽和脂肪酸、雜環化合物、酚類、萜烯類化合物等。它們具有毒害作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即便是那些成分“真的有效”,也需要足夠的量才能發揮作用,而它們在酒中的含量微乎其微,反倒是產生危害的酒精,雖然只有一種,就已經足夠“秒殺”這些“保健成分”了。還有些女性認為喝紅酒不僅養顏,還可以軟化血管。然而,不管什么酒都不可避免地含有乙醇,有乙醇就會代謝為乙醛。相關研究還表明,酒精對女性的傷害要比男性大。
當前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成年人適量飲酒的限量值是成年男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g,相當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的白酒75g,或高度白酒50g;成年女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15g,相當于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度的白酒50g。通常在同等量下,高度酒對肝臟等器官的損傷要大于低度酒。
酒后斷片是怎么回事?
“酒精是一種脂溶性物質,這讓它可以自由穿透血液和大腦之間的屏障,影響多種神經遞質系統,會刺激大腦。它會先關閉大腦的抑制功能,于是微醺的人會顯得更‘活躍’。”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朱武暉介紹說,接下來,當大腦承受不住酒精刺激時,就會短暫休息,再多喝一些,大腦就只好暫時進入一個長時間休息的狀態了。這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酒后斷片”。
“大腦就像一臺錄像機,正常情況下,錄像機的所有功能都在開動狀態,你的所聞所見統統被記到腦子里。喝到一定程度,大腦中掌管記憶的重要部分——顳葉的功能被酒精麻痹后,人體就變成一臺只會取景而不會錄制的錄像機,你的見聞暫時都不再會被大腦記錄了。 ”朱武暉介紹,所謂的酒后吐真言,其實就是酒精通過改變神經遞質的水平擾亂了大腦的化學物質平衡,輕度興奮時,你吐的真言是平常敢怒不敢言的人或事,此時你對自己的言行是基本知曉的;而中重度興奮時,你吐的是平常控制、隱藏在內心不說的真話,此時已完全失去對大腦的控制。
喝酒到底能助眠還是失眠?
朱武暉分析指出,酒精的代謝過程是乙醇→乙醛;乙醛→乙酸。乙醇到乙醛的過程需要肝臟中的乙醇脫氫酶參與,不同的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含量都差不多,這個過程一般都可以完成。當攝入的酒精量過大時,分解起來就會比較慢。乙醇聚集在體內,會刺激胃黏膜,出現胃部不適,同時會抑制神經系統,導致昏昏欲睡。但是,隨著酒精的進一步分解,代謝產物乙醛就會產生“興奮”的作用,使后半夜反而睡得更淺,甚至失眠。
而在乙醛到乙酸這個過程,如果不能及時分解,乙醛的毒性會導致臉部發紅,出現搏動性頭痛、頭暈、心慌、惡心等癥狀。只有分解成乙酸才能被代謝掉,但由于每個人體內的乙醛脫氫酶含量不同,有些人難以代謝,就會導致頭痛、心慌等癥狀。
幾個小時之后,無論你的代謝速度如何,當酒精的作用逐漸消失后就會引起失眠多夢,睡眠質量下降。一旦酒精從身體中消除,這些調整就會導致睡眠中斷。(青報全媒體記者 楊健 徐小欽)
責任編輯: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