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上午,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服務山東重大項目簽約暨啟動儀式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濟南市歷下區區委書記江山、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燕出席活動并致辭。山東大學副校長、青島校區校長韓圣浩主持活動。



儀式上,樊麗明與江山共同為山東大學歷下明湖國際細胞產業研究院揭牌。江山為張友明教授頒發首席科學家聘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林建群與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青島華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博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青島蔚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福航新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分別簽署共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技術研究院)副主任(副院長)祁慶生與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學平簽署共建山東大學華熙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協議。

樊麗明在致辭中表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以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山大各學院、各單位,積極擔承時代使命,大力實施服務山東戰略,著力打造服務山東“山大系”品牌,推動校地企融合發展,在人才培育、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咨政啟民等方面充分了發揮作用。此次明湖細胞產業研究院的揭牌、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和各學生實踐基地的簽約,將充分發揮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產業核心加速器”作用,有力推動產學研項目深度合作,切實將企業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高校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發揮集聚創新效應,齊心協力、攜手并肩,為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江山在致辭中表示,山東大學明湖國際細胞產業研究院正式揭牌,標志著山大與歷下區的交流合作進入全新階段,開啟了校地攜手發展的新征程。目前濟南迎來了落實黃河國家戰略、省市一體推進強省會建設等重大發展機遇,歷下區作為省會中心城區,要素集聚、產業雄厚、環境優越、前景無限,正在大力實施“雙核引領、東西共進、兩翼齊飛”發展戰略,全力打造最能代表濟南文化底蘊和現代化形象的標志性區域,為山大學子和廣大企業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歷下區將以這次活動為契機,與山大在生物醫藥、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持續放大合作效能,打造“政產學研”協同發展新高地。
趙燕在致辭中表示,華熙生物已與山東大學開展了多學科、多領域、全方位的合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希望以此次簽約為契機,在技術和應用研究、聯合培養人才、共建科研平臺等方面進一步加強與產學研合作,發揮山大科研優勢、人才優勢以及華熙生物的產業轉化優勢,不斷提升生物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共同服務山東省生命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坤、歷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荊向東、青島華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俊年、博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知識產權事業部總經理李靜、福航新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秀艷、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項目部經理孫佳蓮、青島蔚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張晨出席活動。山東大學校長助理、黨辦校辦主任朱德建,服務山東辦、科研院、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技術研究院)等單位有關負責人,以及麗山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魯抗中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參加活動。



此次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服務山東重大項目簽約暨啟動儀式是實驗室服務社會工作的一個典型范例。近年來,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基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利用“科技特派員”“企業博士后”“泰山領軍人才”“科技副職”等人才政策,構建并優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專家學者隊伍;與生物醫藥、生物發酵和高效農業等行業協會及龍頭企業組建聯盟,系統布局并聯合建立了“中德生物醫藥技術產業園”“山東大學禹城生物工程應用技術研究院”“山東大學-魯抗醫藥微生物技術研究院”“明湖國際細胞產業研究院”等多個新型研發機構;以國家重大需求與卡脖子技術為導向,引導PI團隊有組織地形成產學研合作集群,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特別是進入十三五以來,實驗室定位服務“健康中國”“美麗中國”“鄉村振興”“海洋強國”等國家戰略,面向重大疾病防治、低碳生物制造和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國家重大需求,順應學科融合匯聚的發展趨勢,合成生物學、微生物組學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科研范式與產業化路徑的顛覆性重塑,聯合領域內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行業龍頭高新技術企業,超前布局藍色經濟區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體,形成了“1+3+N、多位一體、產研融合”的科研大平臺。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將結合“十四五”創新驅動發展重大戰略需求,基于現代微生物學發展前沿形成的新一代技術,通過“內整外聯”強化協同創新,推動微生物技術上中游研發向下游產業工程應用延伸,支撐核心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致力于發展成為我國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行業的學術策源地、人才聚集地、行業新高地,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通訊員 趙玉潔)
實習編輯:杜明玥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