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偉佳
近日,一篇叫做《熟雞蛋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論文在網上瘋傳,在文章中煮熟的雞蛋可以通過“特異學生”的某種神秘的心理能量變為生雞蛋,再孵化出雛雞,目前該學校已經成功孵化40多枚。
好一個“借尸還魂”,如果這都能成真,那煮熟的鴨子可以飛了,霍格沃茲魔法學院的學生都直呼內行。然而如此天方夜譚的事情竟然可以寫成論文堂而皇之地在國家正規出版的期刊上發表,就像共青團中央的評論:一個真敢寫,一個真敢發??吹叫侣劚緛泶蛩阋恍Χ^,然而當我看到視頻里一群孩子跟著“大仙兒”一本正經地參與荒唐實驗時,內心涌上一股酸楚,不由得想起百年前魯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吶喊。
荒誕論文為何能登上學術期刊的“大雅之堂”?這個問號的背后隱藏著一條巨大的灰色利益鏈。事件主人公郭校長在4月28日接受采訪中“委屈”地表示:我本來不打算發表的,但對方收費很便宜?,F如今論文發表通過一點點“錢”就可以解決,而《寫真地理》封底的征稿啟事里也光明正大地印著:“在本刊發表的論文可在職稱評定、晉升業績考核以及崗位競聘中起到科研認定作用?!薄澳阋撐奈乙X”,“注水期刊”拿錢為不良商家發論文,而無良機構利用這些論文和頭銜來包裝自己取得信任,吸引消費者趨之若鶩。這要求監管部門必須對“注水期刊”追根究底,同時也對當前“只求數量不講求質量”的科研環境敲響了警鐘。

另一方面,對于“熟雞蛋能孵出小雞?”這個問題,雞蛋不信,小雞不信,但有人就是信了,這才是最細思極恐的。
在這個全民教育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人們本應該對騙局有足夠的警惕,但現實卻是——“智商稅”層出不窮,“偽科學”肆意橫行,人們頻頻被“割韭菜”。當一種極為不起眼的東西突然被冠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這類“高大上”的名詞的時,瞬間會變得身價翻倍。質疑是思考的起點,當人們對現實問題選擇視而不見甚至趨之若鶩的時候,這恰恰體現出思考能力的缺失。當一個結論不是由思考得出,而是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時,別說“熟雞蛋變成生雞蛋”,恐怕連說出“1+1=2”都需要莫大勇氣。
如今,“教育內卷”現象搞得人心惶惶。急功近利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使出渾身解數。所以,在電視劇《小舍得》中,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后2000位成為孩子在餐桌上表演的才藝,媽媽在閑聊時明里暗里攀比競爭……即使“佛系派”媽媽南儷在面對孩子“小升初”關鍵階段時也坐不住了。而某些機構恰恰抓住了這種心理,通過開設“超心理”“量子速讀”等五花八門的課程,承諾培養“神童”、“超能力”,一步步引導家長購買他們的課程,走進他們精心營造的教育陷阱。如果孩子被這樣的陷阱毀掉基本認知,那以后恐怕還會上演更奇葩的劇情。
如今,郭某已辭職,《寫真地理》已被停刊整頓。但要想敲碎“蛋殼”,不僅需要監管部門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凈化“熟雞蛋返生”的土壤,讓那些辦機構圈錢的“大仙兒”沒有追隨者,如此才能徹底收了“神通”。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