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聯合出品

書店,既是一座城市的風景,也是城市中人的精神家園。近日,書評人、作家綠茶,帶著他的新作 《如果沒有書店》做客良友書坊,在向島城讀者推介新作的同時,也以打卡獨立書店的形式展現了他對于一座城市另類的認知方式,“如果一個城市沒有書店,便會索然無味。 ”

“如果沒有書店,就沒有人與書的相遇。”
在綠茶看來,書店是人與書相遇的最理想場景。當人們從書架上把一本本書取下、翻開,就構成了人與書的緣分,書店則為這樣美妙的動作提供了最舒適的環境。綠茶與書的緣分,也要從書店說起。
國內首批民營書店之一,1995年開業的風入松書店是北大哲學系教授王煒與朋友共同創辦的,以學術書籍為主,哲學書更是主打。綠茶常常到那里蹭書看,愛好西方哲學的他,后來被老師推薦到書店做店員,被安排在了哲學區。在那里,綠茶形成了獨特的搜書定位方法,得以快速準確地為讀者找到需要的書。再后來,老板把布置展臺的工作也交給他,負責將好書擺放在最顯眼位置上。看到讀者翻看或買下他推薦的書,綠茶頗有成就感。這或許就是最初閱讀分享精神帶給他的愉悅。
此后數年,綠茶一直從事著與書相關的職業,大大小小的書店,也便成了他最經常的去處。而他的《如果沒有書店》一書,更像是對書店記憶的回顧與思索,同時也見證著民營書店的時代變遷。這本書是理想國出品的,他說:“理想國的slogan是‘為了人與書的相遇’,當我把這句漂亮的slo-gan拿來做后綴時,就有了這句我很喜歡的話‘如果沒有書店,就沒有人與書的相遇’。當年我在書店做小店員時,每天就是把一本本書取下,再整理好擺在不同的書架,這個看似枯燥乏味的辛苦勞作,讓我和書發生了影響我一生的相遇,這就是我對這句話很深刻的感受。 ”

“如果一個城市沒有書店,便會索然無味。”
綠茶既經歷過中國民營書店的黃金時期,也目睹了在疫情、資本、消費和時間的沖擊之下,書店業者的舉步維艱,甚至默默消失。而在這看似不可逆的浪潮中,又有一批有情懷有理想的人,開啟了實體書店的新時代。《如果沒有書店》將他十年間探訪國內外二百多家書店的經歷濃縮成書,“整理成冊的過程,其實十分折磨,許多的書店慢慢消失,許多的書店又不斷涌現,曾經我也很頭痛,書中所說的‘書迷打卡計劃’又該如何實現呢? ”而防疫期間突然多出來的大段時間,以及催生的思考,促使綠茶保留了這本書最為原生態的樣子,“每個人禁足在家,沒有太多機會出門,那時候就會懷念之前逛書店的日子,以及跟朋友們在書店見面的機會。 ”
無論去到任何一個城市,他都會把書店作為重要的參觀地標,“如果一個城市沒有書店,我便會覺得索然無味。即便我家里有那么多的書,我還會去書店里選擇一些有價值的書。在書店里,通過你的翻閱,你的瀏覽等各種形式與書置身其中,你就會對書有一種割舍不掉的感覺。我喜歡逛當地獨有的獨立書店,二手書店和古籍書店,因為這些書店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有些有一定主題,有地方文史資料等,這些都是其他城市書店所不能替代的。我一般很少會去逛全國連鎖的書店,這些書店大同小異,風格和氣息都差不多。 ”
“不管書業形態如何變遷,書才是這里的核心。”
逛書店,畫書店,卻也在偶遇著書店中那些可愛的人。在綠茶看來,每家書店都有獨特的風格,“但要說讓我最難忘的,是臺灣地區臺北的一家舊書店——易林書局。這家書店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卷簾門拉上去,整個門臉被書結結實實地堵著,根本沒有進去的可能,而且書非常臟且潮濕,像是下雨天被泡了很久一樣。這家書店可貴之處在于,就是這樣一家根本不理會讀者的書店,在牯嶺街上已經開了幾十年。 ”
綠茶用腳步丈量著自己對書店的熱愛,“這二三十年間,中國民營書店發展可謂一部生動的閱讀變遷史。第一代民營書店,偏重人文學術。那時候,書店的好壞就在于書的好壞。萬圣書園在一個小胡同里,店面也很小,但因其選書的品質,依然為業界所稱道。再比如風入松書店,以其十幾萬種的學術圖書,成為聞名遐邇的學術書店代表。當時我正好在這家書店做店員,算是見證了那個年代的書店生態和人們的閱讀氣質。像《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國思想史》這樣的學術著作,每天如流水般嘩嘩賣,頻頻補貨。那個年代的讀書人,對閱讀真有一種饑渴感。”綠茶表示,到了新世紀,書店的形態越來越多樣,各種不同的業態也進入書店,如咖啡、文創、餐飲以及其他商品。書店也陸續進入商城,和其他商品同臺競爭,這就要求書店業有更多體驗的可能性。一種業態不斷升級、起伏,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和其他業態比起來,書店業的變化相對會緩慢一些,畢竟圖書是蘊藏文化的載體,它需要人們賦予更多耐心,而不單單是一種消費品。“我希望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去經營書店,書才是這里的核心。 ”
關于閱讀
“閱讀讓你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
閱讀會讓你成為一個對的人,讓你慢慢意識到自己的真相,從而想去探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一個過程。
其實閱讀一開始都是讓自己成為和別人一樣的人,但慢慢你會發現,閱讀真正的核心是讓自己成為不一樣的人,因為每個人的思想都是獨立的,都有著對任何思想的接受和攝取,從而形成屬于個體的看法。通過大量的閱讀,成了和別人不一樣的人,閱讀就在他的身上扎根了,知道要讀什么,怎樣才能構建起自己的思想體系,怎么才能成為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人。這個時候,你就不需要擔心他的閱讀了,因為他已經知道閱讀的真正價值和魅力所在。
青島書游記
2017年,綠茶尋訪了青島幾家獨立書店,寫成“青島書游記”。在他的記錄中,明閱島是青島首家24小時書店,“每個城市應該有這樣的書香夜燈,留給那些喜歡夜讀的人”;BC美食書店提供美食和生活圖書,據說 “這家書店的餐特別好”;良友書坊在青島郵電博物館的老樓里,有書、文創、咖啡,“坐在這里,整個人很放松,適合虛度一個下午”;浮士德書店很小,以賣各種版本《浮士德》以及德國相關書籍為主,他想象不出這樣一家書店該如何生存……(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