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30日訊 “五一”長假期間,逛博物館將是許多市民、游客的優先選項。記者了解到,位于市南區的魯作家俱博物館和青島之光歷史名建展覽館將于“五一”期間正式開放。其中,魯作家俱博物館是中國首家民營獨資創辦的以展陳魯作器物為主的博物館。青島之光歷史名建展覽館也是首座集中展示島城諸多歷史名建的博物館。


魯作家俱博物館坐落在萊陽路28號,靠近青島海軍博物館,展館分為三層,以不同時期、各類品種的魯作家具為主要展陳,此外還涉及明清字畫、宋元至明清官窯瓷器、中國現當代藝術品等。其魯作傳統家具器物美學價值極高,歷史背景深厚,造型儒雅而渾厚,體現著含蓄內斂的魯文化氣韻。除了現有的展陳之外,魯作家俱博物館還設有近千平米的古家具倉庫,聘請齊魯專業工匠對收藏的古家具進行修復保護,并通過博物館歸類整理。據悉,魯作家俱博物館還將計劃在市南區建立“市南區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青島文化事業發展貢獻重要的力量。據介紹,魯作家俱博物館將于5月2日試運營。

青島之光歷史名建展覽館位于天主教堂對面的二層建筑內。項目負責人王亮介紹,該展館收集了廻瀾閣、青島火車站、總督府、花石樓等數十個青島市知名歷史建筑的精美微縮模型,配合沙盤上的燈光演繹,可以讓游客一次性欣賞到青島歷史城區片區內的精美歷史建筑。

“這些微縮景觀都是手工藝人嚴格按照比例,精心打磨出來的。其中能集中展現八大關至西鎮沿海區域知名歷史建筑的大沙盤,成本耗費70萬元。其余單獨展示的小沙盤,每個成本也超過1萬元。”

王亮介紹,青島城市建筑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后,大規模的城市和港口建設逐步展開,依托自然等高線和曲折綿延的海岸線走向,建造了許多具有歐陸風情的建筑,真實反映了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歐洲大陸的建筑流派與建筑藝術。日占時期,嘗試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有不少建筑體現了“集仿主義”、“折衷主義”等流派風格,但城市建筑的西洋格調并未改變。即使在北洋政府及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時期,許多建筑依然具有濃厚的歐式韻味。素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的八大關地區和百年商街中山路區段堪稱歐式建筑的典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萌 文/圖)
責任編輯:喬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