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3日1版

“我們沒有假期,工地就是景點”
500多名建設者奮戰在中央美院青島校區項目,為竣工發起最后沖刺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地標性建筑,可能是一個圖書館、大劇院,也可能是一個酒店,只要建筑風格足夠獨特,就會引人注目。
唐島灣畔,一條美感十足的“莫比烏斯環”如長龍臥波,掩映在碧波蕩漾的大海和郁郁蔥蔥的草木之中,其別具特色的造型剛一發布,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被譽為青島的新地標——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項目是青島市“項目落地年”重點項目。“自帶光環”,是它留給外界的深刻印象。

“莫比烏斯環”即將正式“閉環”。
劉鵬是投資建設單位青科控股集團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項目設計專業負責人,常駐項目現場調度設計工作。滿眼的血絲、疲倦的面容、沙啞的聲音,在施工現場,他和設計人員拿著圖紙在研究室內裝修的細節,不時詢問材料選樣和施工節點控制,其間還不斷接聽打進來的電話。
“從2019年初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決定落戶青島,這種忙碌的狀態就開始了,最忙的時候連續4個月基本都是晚上10點多回家。”劉鵬坦言,項目運用了很多創新的設計和建設理念,在國內沒有先例可循,需要團隊不斷琢磨、摸索。“這是一棟‘異形建筑’,其造型在國內獨一無二,業內常用的制圖軟件很難完整表現,我們多次將國內高水平專家請過來,一點點探討設計理念如何落地。”以初期布線為例,普通住宅一般布置4個角點坐標,該項目為保證曲折立面的造型自然、順暢,需布置80個角點,是普通住宅的20倍,難度和辛苦可想而知。據悉,該項目僅創新成果就達40多項。

周超(中)和劉鵬(右)在項目現場研究施工細節。
和劉鵬一樣奮戰在施工一線的還有項目經理周超。天不亮就出門,回家已是披星戴月成為常態。
周超說,傳統的學校、住宅等,一般采用標準件,而這個項目沒有“標準”可循,從建筑主材到鋁板幕墻,大部分都是“量身定制”的,需要克服一個個施工難點,就像“打怪升級”。
施工伊始,周超和團隊就碰到了一場硬仗。項目所在地為海沙地質,地下全是海沙和淤泥,無法正常施工,只能將淤泥抽出來運走,再換填砂石,僅淤泥就運走300多車。施工中還出現暗流,給施工人員造成安全威脅,“針對存在暗流的地下區域,我們創新使用鋼護筒替代水泥套筒,確保安全施工。”
此外,項目有兩條超長鋼結構連橋,一條跨度140米、重約5000噸,一條跨度155米、重約1萬噸。連橋的最大凌空跨度達78米,最大懸挑長度20米,對焊接、防腐、防火、安裝要求都很高,給施工人員提出很大挑戰。周超和施工人員反復研究,通過一臺500噸吊車與三臺不同噸位的吊車相互配合進行連橋桁架吊裝,并設置臨時支撐格構柱,最后實現高精度高品質桁架合龍。
這樣的施工難題還有很多,但被周超團隊一個個克服了。“我們沒有假期,工地就是景點。”周超調侃道。五一勞動節期間,500多名建設者堅守一線,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目前,項目最后一條超大跨度鋼結構連橋已經啟動吊裝合龍作業,這條往復流動、無限循環的“莫比烏斯環”即將正式“閉環”,而整個校區也將很快驚艷亮相。(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文/圖)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