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5日訊 5月的第一天,天氣晴好,位于上合示范區的上海電氣風電裝備產業園里,“95后”工人李松如常進行著工作。只見他頭戴安全帽,從廠房屋頂的井字梯“降落”到地面,一邊解開安全扣,一邊和觀海新聞記者介紹,“五一”假日期間項目不停工,“我們鋼架組在鋪外立面,半天就能鋪500平米屋頂。”

據悉,上海電氣風電裝備產業園為新能源項目,由中國500強企業上海電氣集團投資100億元建設,總建筑面積達36.6萬平方米。未來,“海上風力發電機”將成為這里的主產品。與此適配,園區廠房不用一般的土木結構,鋼結構占了主角,鋼結構組的任務也成為“重中之重”。

“廠房的‘骨架’就長這樣。”順著李松手指方向看去,不遠處一座廠房剛剛完成立柱、架梁,整座全由鋼材構造而成,一副“鐵架”規整如模型。李松和記者介紹,鋼架構廠房沒有傳統的屋面、墻面,結構立好后,只需在表面組裝特殊板材,主體建筑便能完工。

觀海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廠房外,一圈圈大“卷軸”整齊地堆放在地上。這又是什么呢?原來,這就是構成廠房外立面的“鍍鋅彩鋼板”。伴隨一陣機器轟鳴,廠房外的卡車上載著的剪刀型升降車和移動式壓板機,伸展開“卷軸”,把其分割成每塊長6米、寬4.75米的板材,運送至屋頂。

屋頂上則是另一番景象:鋼架上鋪著鐵絲網,鐵絲網上鋪著保溫棉,李松帶領著鋼架組,將一塊塊板材嚴絲合縫地拼接到保溫棉上,并將卡扣和屋頂檁條扣實。“用這種材料‘拼’成的屋頂完全不需要水泥、磚頭,就能嚴嚴實實。除了通風口的四道邊,其他地方都不用做防水。”李松說。

談到結構、材料,李松滔滔不絕:“墻面的板材和屋頂是同一款,只是鋅含量不同,抗光和耐腐性有差異;還有個不同是墻面板材有兩層,把保溫層緊緊夾在中間,防止里頭垂直的玻璃巖棉長久后下垂。”在施工現場,李松這樣的“95后”面孔顯得十分新鮮。但是,這群專業院校走出的年輕“工人”,在當下的工地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往,建筑行業常被視為學歷條件、準入門檻較低的行業,工人習得技術以“師父帶徒弟”的現場現學模式為主,不乏不盡與不規范之處。李松和記者介紹,自己是大學本科畢業生,學了4年土木工程專業。專業同學畢業后,有做技術的、做設計的,大多留在建筑行業。這些經過大學教育走進工地的年輕人,對建筑學、材料組裝與機械使用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常常擔負起培訓與管理其他工人的工作。

“李工,你過來看一下。”說話間,一位工友走過來向李松“求助”。在工地,不論職位、年齡,大家一律稱X工。對于大多數“X工”而言,如今的工地,新材料、新機器越來越多,施工流程改變、施工方法“花樣百出”,具有專業素養的年輕人對他們的幫助不小。

“這是個細致活兒,也挺辛苦的。”李松笑著說,“工地很熬人,年輕人確實比較少。但是看著一座建筑從無到有,我很有成就感。”


目前,李松和他的工友們建設的風電產業園正在加快前進腳步。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山東分公司負責人孫飛介紹,項目1期全部廠房、2期部分廠房預計提速至今年底完工、投產。園區將引進德國西門子核心技術,主要進行海上風電高端裝備的設計、研發與制造,打造亞洲最大的風電裝備全產業鏈基地。利用上合示范區的優越條件,進一步為上合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先進的智能風電裝備。(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羅震 文/圖)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