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青島西海岸新區劉公島路的楊劍嶺今年58歲,沒結婚也沒有孩子,和弟弟楊劍春一家一起,每天起早貪黑趕大集賣瓜子。5月1日,當大多數人都沉浸在假期的喜悅中時,勤奮慣了的楊劍嶺趁著不去趕集出攤的機會,把撿來多日的廢舊沙發找了出來,想要把木頭劈開,用來生火炒瓜子用。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張廢舊沙發里竟然藏著一塊金元寶、上百張百元大鈔和一捆存單。面對這筆意外之財,楊劍嶺沒有動心,和楊劍春商量后決定通過青島晚報尋找失主。廢舊沙發藏金元寶的消息經青島晚報刊發后,立即引來包括環球時報、廣州日報等在內的全國媒體關注,大家紛紛轉載,掀起了一場全國范圍內的愛心接力。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失主4日看到報道后聯系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5日,經核實無誤后,楊劍嶺兄弟倆將物品完璧歸趙,還給了失主——86歲的管翠珍老人。

管翠珍的女兒幫母親把物品轉回袋子。
一個意外
劈開舊沙發發現金塊和現金
“我大伯在撿來的廢舊沙發里,發現了一塊金元寶和上萬元現金等物品。”5月1日上午10時許,家住西海岸新區劉公島路附近小區的楊女士,撥打青島晚報熱線電話82860085反映稱,大伯楊劍嶺在收拾撿來的廢舊沙發時,從里面發現了一個手工編織的藍色袋子,袋子里還有一個黑色的小袋子,里面裝著一大摞百元大鈔、一個金元寶和一捆存單。存單上的存款人姓管。接到報料后,記者立即展開采訪調查。
楊劍嶺所住的小區,是一個老式小區,平時住在二樓,但在一樓有一個儲物間,里面存放著不少物品,包括青島晚報創刊以來的所有報紙、家中閑置物品等。楊劍嶺告訴記者,不久前,他發現小區外面的馬路上,躺著一張廢舊沙發,撿回來想要將其劈開,把木頭收集起來。至今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的楊劍嶺,和弟弟楊劍春一家以趕集賣瓜子為生。兄弟倆主打的就是木火炒瓜子,平時需要使用木頭來生火。“從發現到最后決定撿回來,中間隔了好幾天。”楊劍嶺告訴記者,因為擔心是有人臨時放在路邊的,起初他并沒有去撿。直到確定是無人要的沙發后,他才撿了回來,放到了儲物間里。
平時因為起早貪黑忙著趕集賣瓜子,沙發撿回來后,楊劍嶺一直沒有時間收拾。5月1日當天,兄弟倆決定不出攤,勤奮慣了的楊劍嶺找來工具,想把沙發整理一下,留著木頭等著出攤的時候用來生火。沒想到,劈開后發現了藍色袋子。打開袋子看到里面的現金、金元寶和存單后,他愣住了,一時不知道怎么處理。“丟了這么貴重的東西,失主肯定非常著急。”楊劍嶺立即叫來了弟弟楊劍春,兩人見面商量后,決定向青島晚報求助,“這么貴重的東西,丟失的人一定特別著急。”楊劍嶺說。

經過現場核實,管翠珍就是這些寶貝的主人。
一股力量
全國媒體“愛心接力”尋失主
“從青島晚報創刊起,每年我都會堅持訂閱,沒事的時候,就會拿出青島晚報來閱讀。”楊劍春是青島晚報的忠實讀者,家中的床頭柜上,仍擺放著一摞青島晚報。“一般是一個月整理一次,所有的報紙也是以月為單位存放的。”楊劍春說,事情發生后,楊劍春立即讓女兒撥打青島晚報熱線電話反映此事;另一邊,則和哥哥楊劍嶺一起,將裝在袋子里的百元大鈔在家里攤開曬干。因為長時間被扔在戶外,加之青島前段時間雨水不斷,雖然外面套了兩層袋子,但現金還是被雨淋濕了。
晾曬過程中,楊劍春數了數,發現現金有1.04萬元,金元寶寫著“千足赤”字樣,存單的時間則從2000年至2013年前后。“相比現金,存單上的金額更大,有十幾萬元。”楊劍春告訴記者。
楊劍嶺兄弟的事跡,經青島晚報獨家報道后,立即引起了全國媒體同行的關注。雖然正值假期,但大家都被兄弟倆的正能量所打動,包括環球時報、廣州日報、北京晚報、羊城晚報、溫州晚報等在內,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愛心接力活動,希望能早日找到失主,讓這些物品盡快回到主人身邊。各家媒體的轉發報道,引發了上百萬網友的關注與轉發。
一家傳承
金元寶是86歲老人父親留下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全國網友的關注下,同樣家住西海岸新區劉公島路的高女士給記者打來了電話,稱大額財物可能是其奶奶管翠珍所丟。高女士告訴記者,奶奶管翠珍出生于1935年6月,今年已經86歲了。
“管翠珍?應該就是她了。”當記者將可能找到失主的消息告訴楊劍春時,聽到老人名字后他這樣說道。原來,管翠珍的名字就是存單上的存款人名字。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在記者的牽線搭橋下,三方約定于5日下午見面。
5日下午2時許,管翠珍在女兒高云蘭和孫女高女士的帶領下,顫顫巍巍地下樓,剛走沒幾步就到了楊劍春家。原來,管翠珍和楊劍春兄弟倆住在前后樓,只是老人住在前樓二單元的二樓,楊劍春兄弟倆住在后樓三單元的二樓。“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平時老人很少出門。”高云蘭告訴記者,老人共有一兒三女,平時都是兒女們輪流陪伴照顧,老人現在的身體需要24小時看護。去年,老人的孫女買了一張新沙發,想著舊沙發放在家里礙事要清理掉,順帶著把放在陽臺的這張藏有金元寶和現金的沙發也一起扔了。扔沙發時,沒仔細檢查,也確實沒想到老人能把這么重要的物品放在沙發里面。考慮到小區附近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為了讓他們能有個落腳的地方,還特意選了個不礙事的地方,把這張還算完好的舊沙發扔在了那里。
讓她們感動的是,正是有了這個善意的舉動,才有可能引發后續楊劍春兄弟倆的無私行為。從網上看到青島晚報報道后,高女士立即將圖片和視頻發給了家人確認,大家一致認為,那塊金元寶就是小時候所看見的物品。“那是我姥爺傳給我媽的,平時她就很珍視。”高云蘭告訴記者,家里人都知道老人把這塊金元寶藏起來了,沒想到竟然是藏在了扔掉的沙發里。

看到失而復得的物品,管翠珍激動不已。
一份感動
“完璧歸趙”兄弟倆拒收謝禮
在楊劍春家,當楊劍嶺從屋內把物品拿出來放到桌子上時,老人沒有注意現金和存單,而是獨獨拿起了金元寶,一直拽在手里。雖然老人年歲已高,無法說出現金的具體數額,更不知道存單里到底存了多少錢,但在核實完身份證后,楊劍春已確定無誤,和哥哥楊劍嶺將物品悉數還上。
面對失而復得的物品,代表弟兄姊妹們前來的高云蘭激動不已,握著楊劍春兄弟倆的手,眼淚便不由自主地掉了下來。“起初我們都不知道,只是看老人在家總是經常翻找東西,嘴里嘀咕著老天爺為什么不收了自己,活著什么也看不好。”如今想來,高云蘭覺得,母親的這些言語,肯定是在為找不到藏起來的珍貴物品而深深自責。
為了感謝楊劍嶺兄弟倆的無私之舉,來認領之前,高云蘭已和弟兄姊妹們商量好了,要將袋子里的萬元現金送給他們,現場當她提出這樣的想法時,被楊劍嶺兄弟倆婉言謝絕了。“不是咱的,咱不能要!”楊劍春表示,發現之初決定尋找失主,心里壓根就沒想過要報酬的事情。如果接下這萬元現金,那好事就變味了。感激不已的高云蘭,留下了楊劍春兄弟倆的電話,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報答這對好心人。
哥倆的奮斗記
5月5日立夏,島城當天迎來今年最高溫。楊劍春站在西海岸新區大窯集旁的攤位前,楊劍嶺不時往旁邊炒瓜子的小爐里加著木柴,爐內火焰散發的熱氣,讓這個空間里的氣溫更高了。距此百米處,楊劍春的妻子獨自看守著攤位,每當貨品快賣完時,楊劍春就要推著小推車,穿過熙熙攘攘的人流送過去。
這兩個小攤位,是楊劍春一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對忙活一上午都來不及喝一口水的楊劍春一家來說,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奮斗出來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意外撿到的大額財物不是自己的,堅決不能要。
那份拼搏
趕集擺攤主打木火炒貨
5日上午10時許,記者趕到西海岸新區大窯集時,正是大集最火爆的時候。周邊鄉里的居民,趁著休息時間,或騎著電動車,或拎著小籃子,都來趕集購物。楊劍春兄弟倆的攤位,在大集正中間位置。說是攤位,其實是由貨車改裝而來。當天清晨5時許,楊劍春便開車拉著哥哥楊劍嶺,來到了這處距家11公里的大集。停好車,打開擋板,支好架子,隨后逐次搬出貨物,售賣工作便開始了。
從2011年在這里擺攤至今,楊劍春的銷售秘籍是貨真價實、真心實意。來他攤位購物的顧客,絕大多數都是回頭客。“首先咱的東西都是真材實料的,如果一鍋沒有賣完,我肯定不會再摻到下一鍋里以次充好。”楊劍春告訴記者,除了大窯集,他還會趕周邊另外三個大集。趕集賣瓜子,是他們一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好的時候,趕一次集下來毛收入能有千元左右。”楊劍春的炒貨攤,主打就是木火炒貨,楊劍嶺不時往爐內添加早已劈好的木料。距此攤位百米遠,楊劍春的妻子獨自看守著一個攤位,每當貨品快賣完時,楊劍春就要推著小推車,穿過熙熙攘攘的人流送過去。
那份汗水
忙起來顧不上喝一口水
當天,島城迎來了今年以來的最高溫,大集所在區域人流較多,記者即使穿著短袖,站了沒多久也感覺滿頭大汗。楊劍春兄弟倆穿著外套,在攤位前不停忙碌著。經過攤位時,不少趕集人都會習慣性地抓幾顆瓜子嘗嘗。每當新一鍋炒貨出鍋時,楊劍春會立即湊上去幫忙。一直到中午12時30分,眼看人流越來越少了,商販們陸續準備收攤,楊劍春也開始準備收攤。“我的車太大了,如果別人不走,我的車出不去。”說話間,楊劍春拿起一個容量在兩升左右的水壺,仰起脖子一頓猛灌。這是兩個多小時采訪時間里,記者第一次看見他喝水。“干我們這行就這樣,忙起來根本顧不上。”每次擺攤,楊劍春都要在清晨5時左右出門,下午2時30分左右到家后,才開始做飯吃。餓了的楊劍嶺買了兩塊桃酥,站在太陽底下吃了起來。吃完桃酥,他才想起喝水。只見他拿起水壺,仰起脖子開始大口喝了起來,中間有意停頓幾下,以便水能將干燥的桃酥沖進胃里。
楊劍春的熱心腸,在大集上出了名,大家有事都喜歡找他幫忙。每次看到有人買的東西袋子破了,他會主動送上一個,并幫忙撿拾掉落在地上的物品。收攤時,一位賣蔬菜的攤主特意開車經過,將一袋沒有賣出去的紅蘿卜送給了他。
那份信念
生活要勤勤懇懇靠自己的雙手奮斗
今年51歲的楊劍春,老家在濰坊。家中包括他在內共有三兄弟,從上世紀90年代起,楊劍春便開始在西海岸新區工作,先后進過保險公司、開過飯店,最終選擇了自己創業。起早貪黑趕集,雖然辛苦,但看著一雙兒女茁壯成長,楊劍春心里別提有多高興。提起正在上初二的兒子,楊劍春笑了起來,兒子目前成績能排到年級第三名,未來中考很有希望考一個好學校。女兒已就業多年,起初在市區工作,后來也找了家位于西海岸新區的單位,目前月薪能達到四五千元。

到了吃飯點,楊劍嶺買了兩塊桃酥,站在攤位前吃了起來。
楊劍春已成了地地道道的青島人:他在西海岸新區劉公島路購買了這套百余平方米的房子,把沒有成家也沒有子女的哥哥帶在身邊,同吃同住,今后再為他養老送終。此外,還購置了一輛賣瓜子的貨車,以及一輛小型面包車。“我們家祖輩就一直教育下一代,要老實本分做人,生活要勤勤懇懇靠自己的雙手奮斗。”記者的到來,讓楊劍春成了大集上的“名人”,大家幾乎都知道了他們兄弟倆拾金不昧的事跡。
“不是咱的,咱不能要。”采訪中,楊劍春多次提及這句話。面對贊譽,楊劍春卻像是什么也沒發生似的,依舊認真炒著瓜子、花生。因為要處理失物歸還問題,當天下午2時30分許回到家后,楊劍春一家人來不及做飯,忙著和高云蘭等核實信息。一切核對完,送走了管翠珍等人,楊劍春的手機就響了起來。經過本報報道后,全國各地媒體紛至沓來,紛紛找他采訪。“午飯和晚飯一起吃了,各地媒體的電話都接不過來。”楊劍春兄弟倆表示,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他們仍然會義無反顧地尋找失主。(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徐美中/文 徐常青/圖)

楊劍春一家是青島晚報的忠實讀者。
讓金子般的美德根植于心
楊劍嶺楊劍春兄弟二人劈開撿來的廢舊沙發,意外發現其中竟然藏著金塊、成摞的鈔票和成捆的存單。面對這筆意外之財,他們沒有動心,通過晚報尋找失主,并最終完璧歸趙,一宗物品重回主人手中。他們拾金不昧,還婉拒了失主子女送上的萬元感謝金。“不是咱的,咱不能要!”這是楊劍春兄弟倆說出來的話,也是生長在他們心中的純樸與善良,因為他們“心里壓根就沒想過要報酬的事”。對于靠擺攤賣貨維生的楊劍嶺楊劍春兄弟,他們認為幸福的本分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奮斗。金子很貴重,但人的品德比金子更寶貴。他們將撿來的金子還給失主,他們也為自己的留下了比金子更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的光芒將照耀他們今后的生活,也照亮更多人的未來,用之不盡,取而不竭。
市政協委員、山東正航律師事務所主任李秋航一直關注著這一事件的進展,她說,盡管《民法典》和《刑法》分別對遺失物的返還和非法侵占的法律責任有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但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楊劍嶺楊劍春兄弟的善良之舉,處處透露著大愛青島的精神,體現著根植于普通市民心中的善良美德。青島,曾經涌現出微塵等一大批愛心群體,無私的城市精神無處不在。我們要為楊劍嶺楊劍春兄弟的善行點贊,為蘊育這種美德的城市鼓掌,更要讓這種金子般的善良根植于心中。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