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要把課文看作一個“例子”,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如何規范的、個性化地運用語言文字,在言語體驗中習得語文能力、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
——曲德洪

曲德洪,青島棗山小學語文教師,一級教師。青島市優秀教師、青島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青島市教學能手、青島市優秀青年專業人才、青島市第四期“青島名師”培養工程學員、李滄區“領航工程”首批學員。曾執教蘇教版全國語文課堂教學大賽獲一等獎,青島市語文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在教育教學中,他全心全意上好每一堂課,使學生樂學、愛學,關注課堂上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言語體驗 思維發展”課堂
曲德洪:我們以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那個星期天》的教學片段為例,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言語體驗中得到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那個星期天》
(作者史鐵生,選作課文時有改動)
我還記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那個星期天母親答應帶我出去,去哪兒已經記不清了,可能是動物園,也可能是別的什么地方。總之她很久之前就答應了,就在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玩,這不會錯;一個人平生第一次盼一個日子,都不會錯。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親也還是這樣答應的:去,當然去。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
起床,刷牙,吃飯,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走嗎?等一會兒,等一會兒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門口,等一會兒就等一會兒。我藏在大門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會是那么簡單的等一會兒,我得不出聲地躲藏一會兒。母親出來了,可我忘了嚇唬她,她手里怎么提著菜籃?您說了去!等等,買完菜,買完菜就去。買完菜馬上就去嗎?嗯。
這段時光不好挨。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我蹲在源自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爬著去找更多的蟻穴。院子里就我一個孩子,沒人跟我玩。我坐在草從里翻看一本畫報,那是基本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個個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從里看她們,想象他們的家,想象她們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們的兄弟姐妹和她們的父母,想象她們的聲音。去年的荒草叢里又有了綠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母親買菜回來卻又翻箱倒柜忙開了。走吧,您不是說嗎挖回來就走嗎?好啦好啦,沒看我正忙呢嗎?真奇怪,該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嗎,我不是一直在等著,母親不是答應過了嗎?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去嗎?去吧,走吧,怎么還不走呀?走吧……我就這樣念念叨叨地追在母親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還沒有她的腿高,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走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
下午吧,母親說,下午,睡醒午覺再去。去,母親說,下午,準去。但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覺睡過頭了。醒來時我看見母親在洗衣服。要是那時就走還不晚。我看看天,還不晚。還去嗎?去。走吧?洗完衣服。這一次不能原諒。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親應該知道。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并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那個星期天。就在那天。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那個星期天,本該是出去的,去哪兒不記得了。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曲德洪:這個單元是習作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把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景物中的表達方式,并嘗試遷移運用的單元習作中。例如:課文第四自然段詳細描寫了作者內心焦急、興奮的心情。通常的教學方式是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本段的主要講的意思是什么?再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是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撥弄蟻穴、翻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四個事例來表現作者的情感的。最后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重點關注了文章內容上的體驗,也初步體會了作者表達的方式,但是學生沒有通過言語的體驗走進語言文字,去體會作者精致典范的文章結構,感受“羅列事例”這種抒發情感方式的妙處,學生的語言思維也就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嘗試引導學生多次對文字、句式、語段進行言語體驗,通過比較、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走進文本,領悟文章表達,體會融請于事這種表達的特點。
教學片段:
一、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圈畫出相關的語句,通過朗讀初步體會作者心情。
二、品讀第四自然段,用一句話來概括段落內容,(這段時光不好挨);用一個字體會作者心情(挨)。
三、用文章的關鍵詞梳理四個典型的事例。初步體會作者表達的方法。
四、采用對比閱讀的方式,將四個典型的事例刪減為一個具體的事例,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體會其表達不能表現出作者此時心情的焦急、難挨。
五、將四個典型的事例進行改寫為歡快、愉悅的詞語和句子,引導學生與原文進行閱讀比較,體會作者羅列事例的出發點重在抒情,重在為抒情服務的。
六、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表達。
七、觀察課文插圖,體會每個事例中“我”的心情,整體感受作者焦急心情的延續和程度的加深。
八、嘗試用這種融情于事的表達方式,拓展小練筆。
曲德洪:通過以上的教學環節,學生通過語言體驗,學習了作者表達,習得了語文知識,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教課文就是教學生學習作者如何規范地、個性化地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發現表達的規律和奧秘,通過語言體驗來提升學生思維的發展,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