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青島的文藝生活豐富多彩,曲藝作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也在彰顯著獨特的魅力。先是位居西部老城的青島市文化館群星書場推出了本土首場“三書大會”,集結(jié)了評書、快板書、山東快書等三種曲藝形式,薈萃一堂,為書迷們帶來了酣暢淋漓的聽書體驗;隨后5月1日到4日,由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山東省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大學生曲藝周也在青島成功舉辦,來自全國15個省(區(qū)、市)的35所高校100多位師生攜30個精彩曲藝節(jié)目參加曲藝周各項活動,為傳統(tǒng)曲藝的中興和發(fā)展帶來了一股新勢力、新風尚。

群星書場走出名家新秀
五一長假剛過,青島群星書場就公布了最新的演出計劃,5月7日晚7:30,上演評書《三蒸骨疑案》第41回和《三盜九龍杯》第13回,而這也成為群星書場與觀眾們每個周五的約定,總場次已達56場,這其中并不包括疫情期間改為線上的播講,以及進社區(qū)、進學校等演出場次,而在五一節(jié)假期間上演的首屆“三書大會”也成為書迷津津樂道的話題。

“三書”同臺是曲藝演出中的常見形式,全國曲藝牡丹獎的評選就分為舞曲類、相聲類、三書類,其中這“三書”就包括評書、快板書、山東快書等。此次在青島文化館上演的首屆“三書大會”以三種形式、六個節(jié)目予以呈現(xiàn),如王派快板書代表作《雙鎖山》、評書作品《江姐上船》中“虎口斗智”一段,以及現(xiàn)實題材作品《水下愚公》、山東快書《智斬欒平》以及評書作品《大鬧玉清池》等,整場演出,不論是從表演方式,還是伴奏樂器上均有所不同,由此帶出的新鮮感也是最具看點的地方。

僅就這一場演出而言,就云集了從群星書場走出來的曲藝新生代,青島市文化館曲藝干部、青島市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宗琦,同時也是這一場“三書大會”的組織者,他告訴記者,此次參與“三書大會”的幾位演員,既有青島本土曲藝界的中堅力量,也有冉冉升起的曲藝新星,“表演王派快板書的孫碩,現(xiàn)為青島市曲藝家協(xié)會的副秘書長,是青島大大小小的曲藝大賽的‘全冠王’;仇清昊是地道的青島人,上高中之后才接觸評書,從一開始的‘曲藝小白’到現(xiàn)如今上臺演出,因為形象好、業(yè)務佳,擁有著大批的粉絲;還有一位正在青島科技大學就讀的王澤坤,也是上了大學之后才喜歡上曲藝,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成為全國首屆山東快書大賽十佳演員,當然,還有文化部 群星獎獲得者胡曌斌,青島成長,青島學藝,現(xiàn)如今已位列全國曲藝界的頭部軍團……”說起這些同臺的演員們,劉宗琦如數(shù)家珍,而這些年來在群星書場的歷練無疑為他們走向更大的曲藝舞臺累積了經(jīng)驗。
文化館首開省內(nèi)曲藝書場
青島群星書場從2017年開設(shè)至今,為青島本土曲藝新生力量的發(fā)展和壯大提供了一方舞臺,常年不間斷地演出,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曲藝演員集結(jié)于此,以及固定的觀眾群體,都在彰顯著青島曲藝新生代的勃勃生機。這一從屬于青島市文化館的群星書場,不僅是省內(nèi)首家公益性的曲藝書場,從這個書場走出來的曲藝新秀也日漸展現(xiàn)出不俗實力。青島市文化館館長陸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青島的曲藝曾經(jīng)有過輝煌,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侯寶林三次來青演出,上世紀80年代相聲大師侯寶林親自策劃并組織的全國相聲評比會在青島舉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曲藝也需要堅守陣地,所以在2017年青島市文化館開設(shè)了群星書場,將此作為曲藝常駐地,結(jié)合文化館的特色,主打長篇評書書場。”令陸玲高興的是,這些年來的堅守和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不僅有一大批青島曲藝新生力量從這里走出去,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書場‘腕’得住觀眾,喚回了許多老青島的曲藝記憶。”陸玲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書場聽書的觀眾中,有耄耋老者,他們不止圖個樂子,“很認真,有時候會拿著紙和筆涂涂寫寫,在演出結(jié)束后跟演員進行交流;還有不少年輕人也慢慢走進書場,有一位在嶗山區(qū)上班的老師,每個周五下班后直接從青島的東邊趕到西部,來不及吃飯,有時候就在劇場門口吃個蘋果,或是吃一個餅;還有一位一中的高中學生,周五放學后,先去輔導班上課,下課后正好在19:30趕過來,聽完整場演出再回家……”采訪過程中,就有不少走南闖北的老先生告訴記者,“曲藝的專門書場,只在北京、天津有,省內(nèi)也只有青島這一家,不收門票,免費觀看,老傳統(tǒng)的曲藝有了扎根的地兒,我們看著心里也高興。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