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7日訊 “青島發展海洋種業具有人才和技術優勢,但近年來發展力度相對不足,很大一個原因是把水產種業與水產養殖業聯系的太密切,認為成果難以在本地轉化,且后者存在效益低、影響海洋環境等問題,從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育種業發展。”今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院長包振民為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主題黨課“知院史·強信念”,活動結束后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對青島的海洋種業發展做出了上述判斷。

包振民說,發展種業是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關鍵內容,“打好種子翻身仗”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布置的戰略任務,而海洋種業則是其中重要一環,是保障我國“藍色糧倉”的關鍵。海洋種業是“總部經濟”,可以立足青島,成果轉化應瞄準全國全球,完全不必一直盯著本地轉化。
青島是藻、蝦、貝、魚、參五次養殖浪潮主導品種的研發地,引領了我國海水養殖產業的發展。不過,青島近年來出現海洋種業人才流動甚至流失他省的問題。包振民認為,這從側面說明了青島海洋種業發展的不足。據介紹,南方正在大力發展海洋種業,比如,廣東正在南沙打造水產種業基地,海南大力建設水產種業“南繁硅谷”,浙江建設了水產種業研究院及相關重大項目。相對而言,青島動作不大、后勁不足,在海洋種業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丟失。
談及青島在即墨區建設的水產苗種研發中試基地,包振民認為其規模過小,不及南方相關省份的百分之一,且建設進度緩慢,甚至處于“停滯”;談及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包振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種”的問題。目前,試驗區里養殖的三文魚品種,其種業基本掌握在國外手中,可謂“卡脖子”。
包振民認為,海洋種業是青島的傳統優勢產業,青島也一直重視其發展。不過,若想繼續引領發展,必須下定決心,統籌規劃,盡快出臺相關舉措,建立比較優勢,建設水產種苗研發中心或基地,加大力度給予土地、專項資金等支持。(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