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黑龍江大雪紛飛,看著硬幣大小的雪片從天上紛紛落下,9歲的青島孩子睿睿踩著沒過腳踝的積雪,興奮地在體育館的操場上轉圈。媽媽王麗(化名)站在操場外遠遠地看著,零下二十多度的氣溫,讓在青島快過了半輩子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冬天的嚴寒。這是47歲的王麗第一次背井離鄉,陪伴四年級的兒子從青島來到黑龍江,在省隊的乒乓球管理中心練球和學習。

睿睿(左)和教練
新聞故事
辭職離家 千里陪練
“有媽媽陪在身邊,吃得飽穿得暖,即使天冷也不覺得條件惡劣,看見大雪反而很高興。”單純的小孩子只要有愛在身邊,快樂變得很簡單。乒乓球館里,一派繁忙緊張的場景,你抽殺、我推擋,小小乒乓球在球臺上穿梭如電,這其中一個拼勁十足的小男孩就是睿睿。
離開青島前,睿睿讀小學四年級。他從6歲時開始學乒乓球,學了2年多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教練建議他到黑龍江省隊那邊鍛煉鍛煉。
“孩子到黑龍江看了之后很喜歡,畢竟這邊的教練更專業,打球條件更好。但是我們全家也猶豫過、糾結過,幾經考慮,最終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我辭去工作,陪著孩子去黑龍江。我們在乒乓球管理中心的公寓租了房子住下,讓孩子專心打球。”王麗辭去了原本醫藥公司的工作,留下丈夫一人繼續在青島打拼,并且幾乎完全顧不上在山東一所大學念大三的大女兒,專心做起兒子的陪讀媽媽。
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步行10分鐘,王麗先送兒子去附近的一所小學上文化課;中午放學,她把孩子接回來送到中心的食堂吃飯,她自己則回家做飯吃;吃完飯睿睿會自己回家,午休的時間用來寫作業、學英語,文化課不能落下;從下午1點半開始一直到晚上,除了吃晚飯,都是訓練時間,周末兩天也全是訓練時間,沒有休息。從去年9月到現在,王麗只在過年時帶著兒子回青島待了一周。
為了孩子甘愿付出
“我們在這邊很好,我讓孩子爸爸不用過來看我們,但是孩子偶爾也會想家,更想他原來的同學們。”王麗說道。睿睿幾乎沒有空閑的時間,“如果有時間那肯定用來寫作業了,能去附近的大超市逛逛買點好吃的,就是最大的犒賞了。”王麗笑道,她也從沒有在當地逛一逛,白天除了偶爾打點零工,活動半徑只圍繞著孩子和體育中心。
球館里幾百名小運動員來自全國各地,而來陪讀的,幾乎都是媽媽。單是睿睿這個小組的隊員,就來自北京、深圳、新疆等各個地方,比睿睿還小的也有很多。“學球就得趁小,”王麗雖然完全不會打乒乓球,但是她感覺孩子是真的無限熱愛,“所以我們得付出。”20多層的體育公寓里,五六十平方米的房間月租1000多元,大多數都住著的抱有同樣想法的陪讀媽媽和孩子。這些媽媽大老遠地撇家舍業,為的是讓孩子在更廣闊天地、更強韌鍛煉面前,變得更優秀、更強大。
上周記者聯系到王麗時,她正隨隊赴廣西參加比賽。陪學、陪練、陪讀、陪賽,是這些小運動員的陪讀媽媽的日常。比賽一周,文化課就耽誤了一周,老師會發來課件視頻,王麗陪著睿睿在比賽之余學習視頻上的講課內容,然后看著他寫作業并輔導檢查。王麗說,其他的陪讀媽媽們也是這么做的,有些媽媽輔導不了文化課的,就只專心把孩子的吃喝睡等生活問題照顧好,讓孩子健健康康的不生病,就是媽媽的責任。
前路艱難懷抱希望
陪讀媽媽們經常在訓練場外寒暄相見,在賽場外緊張等候,她們有著同樣的背井離鄉的孤單和對孩子的期望與付出。王麗說,媽媽們也會偶爾一起聚聚,常常互相關心。
“參加全國各地比賽見的場面很多,孩子現在上場已經不再緊張,而是越打越興奮,越打越想打。”王麗很欣慰,到哈爾濱練球后這八九個月,兒子的水平提高了很多,睿睿身上的韌勁和毅力也得到了教練和總指導的認可。
但是一想到未來,王麗仍然困惑迷茫,她不知道這樣的兩地分居的陪讀生活還要過多久,也不知道全家的付出將來有沒有結果。雖然絕大多數時候睿睿都很懂事,面對高強度的訓練從未說過一個累字,但畢竟他還是個孩子,總有調皮、偷懶、不認真的時候,“有時他不好好練球、不認真學習時,我也會心情不好地沖他抱怨,說出來那么遠干什么,一向開朗的孩子會一下子緊張起來,”王麗告訴記者,睿睿會跟她說:“媽媽,我好好練、好好學,不辜負媽媽的陪伴。”還會跟她說:“媽媽,慢慢會好的,會越來越好的。”
看著睿睿小小年紀就學會了給自己加壓,王麗也很心疼,她坦言,雖然比兒子水平高的孩子有很多,但是她會繼續懷著希望,“走一步看一步吧,能打出來這條路很難,但是我們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他提供最好的平臺,以后的成績是他自己努力得來的。”說完,王麗看看時間,兒子快上場了,她的眼神緊張起來。
記者手記
成長之路上媽媽的努力
接到陪讀媽媽這個采訪時,記者腦海中最初閃現的是,這些年大家最熟悉的高三陪讀媽媽,她們捧熱了名校旁的租房市場,每天為高三生精心準備一日三餐,全心全意為高考奮斗;其次是前幾年興起的低齡留學到海外陪讀的媽媽們,為了孩子遠赴重洋,面臨巨大的文化、語言、學業及生活等方面的挑戰和適應問題。之后,隨著采訪了解就發現了更多種類的陪讀媽媽們,比如像王麗這樣帶孩子到外地求藝,乒乓球不是獨有,足球、鋼琴、小提琴、舞蹈、模特……哪里有名師,哪里就有上門的學生和牽掛著兒女的媽媽們。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一摞摞火車和飛機票的艱辛佐證畢竟是少數,但還有一類每天出現在你身邊的陪讀媽媽們更常見、更親切:據說每個牛娃的背后都有一個開掛的媽,她們除了照料日常的生活起居,還要熟悉孩子每一門功課的知識體系、考點難點,到課外班默默坐在后排聽課、記筆記,和孩子一起刷題,考前帶孩子一起復習。媽媽幫,不僅是一幫陪讀的家長,更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超級幫手。
陪讀媽媽們搬著板凳坐在孩子的鋼琴面前,一起聽老師講課,一起每晚練習打卡;她們帶著孩子穿梭在各個培訓機構的課程中,跟得上的一起學、記筆記,力不從心的也寸步不離;她們為提前拿到頂級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額,帶著孩子每周去本地或者外地特意學習和參加奧林匹克競賽……她們的故事飽含著酸甜苦辣,一幕幕喜怒哀樂。過來人多表示,陪讀之路家長要面對如社交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考驗。
母親節剛過,母愛卻不曾一分一秒離開,時刻相伴。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很多母親就開始了無怨無悔的付出,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但有些成長之路必須孩子自己走,沒人能代替他們長大。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愿所有的媽媽們,珍惜與孩子的親密時光,坦然在愛中逐漸放手,學會在愛中時刻關照自己。(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