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日訊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第16批研究生支教團西藏服務隊的同學們返回青島,離開西藏前,他們將“接力棒”交接給下一屆西藏支教團服務隊的成員們,那些與藏族學生溝通的技巧、走過的彎路、未完成的計劃……也一并交予他們,讓這些新老師們繼續承擔起“研究生支教團”這個名字賦予他們的責任,讓青春力量綻放在青藏高原上。17年來,海大已向西藏自治區派出17批共計61人的研究生支教隊伍。支撐這場“接力”的力量來源于一個共同的信念——讓西藏的孩子們過得更好、變得更好。
中國海洋大學第16批研究生支教團西藏服務隊成員合影。
高原缺氧不缺愛,學生的變化看得見
缺氧是每位支教團成員來到西藏后所要克服的第一困難,但高原缺氧卻不缺愛。17年來,海大研究生支教團服務對象從西藏拉薩師范學校先后調整為山南地區職業技術學校、尼木縣中學、西藏職業技術學院,今年起調整至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海大第16批研究生支教團西藏服務隊的服務學校是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此前已有10批支教團在此服務,這里的學生大多來自偏遠牧區,羞澀、漢語講不好……是支教團對這里學生的初印象。
“他們上大學前很少接觸漢語,而在西藏,一口流利的漢語會讓他們在畢業后有更好的發展。”海大第16批研究生支教團西藏服務隊隊長李煜軒告訴記者,在日常教學之余,支教團隊員通過自主開設公選課《溝通表達基礎與進階》,舉辦“同音同行,藏漢一家”藏漢雙語志愿服務系列,提高西藏學生的漢語溝通和表達能力,幫助他們打破語言障礙,進行自信表達。“他們正在發生看得見的變化,我們的內心也頗有成就感。”李煜軒說。
藏漢雙語活動。
從小長在高原的學生從未見過大海,海大研究生支教團服務隊連續七年發起了“當日光城遇上海洋”大型海洋文化公益宣傳志愿服務活動,以開設《魅力海洋》公開課、藏海書信交流等形式,幫助藏族學生拓寬視野,了解海洋、認識海洋,讓雪域高原的孩子們有機會看到自己想要的未來。這個活動不僅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就業和人生觀,而且還斬獲了全國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等三項全國大獎。
助高原的孩子走出西藏,找到自己想要的未來
“我去過中國海洋大學,那里真的很美,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工藝品專業學生艾洛桑和隊員們聊起那次改變了他人生軌跡的游學活動時,依然掩不住興奮之情。
2018年6月,第14批西藏服務隊帶著7名西藏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前往海大開展游學交流活動。他們在海邊追趕浪花,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看到了為海洋強國戰略奉獻的科研團隊,在海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室見到了敢于有夢、勇于追夢的創業達人。這是他們第一次離開西藏,一切都是鮮活的體驗。“我從沒想過這輩子還會走出西藏,從沒想過外面的世界竟然這么精彩,原來人生還可以有另外一種模樣。”回校之后,艾洛桑備受鼓舞,發揮專業優勢自主創業。
支教團指導學生籃球賽。
一次游學經歷讓孩子們的夢想照進現實,李煜軒和隊員們想將這份關乎青春夢想的接力繼續傳遞下去,今年暑假,他們計劃帶一些學生到海大游學,然而疫情阻斷了這場出行,讓李煜軒和隊員們的支教路留下了遺憾。“臨行前,我在心里默默地與他們做了個約定,如果明年暑假有機會,一定會帶他們到青島來。”談起這個約定,李煜軒有些哽咽,年紀比學生們大不了幾歲的他,總覺得虧欠了學生們。
一年的時間很短,能做的事情則很多。隊員們探索調整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組織開展公開課、家訪、走訪學生寢室、開展主題班會、建立學習激勵機制……不僅如此,他們還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李煜軒和隊員們面向拉薩市高中學校連續舉辦6場高考考前心理減壓講座,為考生們提供備考策略、心理輔導。2016年到西藏支教的隊員李馥孜帶領學院自強社發起“請將你的溫度傳至珠峰腳下”網絡眾籌,短短8小時就聯合556名愛心網友籌集善款上萬元,為4000公里外珠峰下的藏民送去了嶄新的過冬棉服。
想為西藏做的更多,他們不想走了
“老師,不好了,班上有兩個同學打起來了。”離開前,海大第16批研究生支教團西藏服務隊隊員王佳玥接到了班上同學的求助,她是2018級市場營銷班的班主任。慌慌張張的她急忙趕到教室,卻發現班上40多名學生每人手捧一條潔白的哈達等待著她,而那兩名“打架”的學生則抱著蛋糕走了出來。學生們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不舍,而“王佳玥們”則更不想走了,他們想為西藏做得更多。
支教過后,許多人萌生了到西部就業的想法。如今任職西藏拉薩市城關區蔡公堂街道辦事處主任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的張永海便是其中之一。他也是第16屆“西藏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2009年,還是研究生的張永海赴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中學支教,自此與西藏結下了不解的緣分。2012年,張永海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被海大推薦為團中央首屆“西部建功”成員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作服務一年。幾年的服務經歷,讓他堅定了為西部建功立業的信念。2013年,他回到西藏工作。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張永海一直被“老西藏精神”感染著。“總要有人留下來,如果當代大學生都到沿海城市,那邊疆誰來建設?西藏是一片廣闊的舞臺,能給年輕人更多施展的機會。”他說。
“我今后也想去西部工作。”李煜軒說,“這次支教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國情與社情。我們的生活已經過得很好了,然而在一些地方,他們的生活并非如此,難道我們大學生就任由這種不平衡發展下去嗎?” 李煜軒最喜歡一個故事:海水退潮后,大量的魚被擱淺在海灘上。一個小男孩見狀,開始拾起魚一條一條地往海里扔。一個路過的人不理解:“這么多魚,你救得過來嗎?”小男孩一邊救魚一邊回答說:“這條魚在乎!”他相信,星星之火,定會形成燎原之勢。(青報全媒體記者 郭菁荔)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