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鐵焊接大師張合禮主持完成300多項車體焊接操作規范,攻克40多項關鍵技術
為中國高鐵焊出堅挺的“脊梁”
底架是高速動車組的關鍵承載部位,被形象地稱為列車的“脊梁”。底架制造的一道關鍵工序就是焊接,其質量好壞直接關乎列車運行的安全可靠性。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車體分廠電焊高級技師張合禮就是焊接高鐵“脊梁”的佼佼者。

張合禮(右)與同事交流焊接技術。
2009年張合禮進入車體分廠,在焊接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12年。從時速250公里到時速300公里的動車組列車,從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到600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他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焊接攻關任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焊接奇跡。
2017年6月26日,CR400AF高速動車組“復興號”正式上線運行,“飛龍”造型列車驚艷世界。為了成就這樣顏值爆表的車頭造型,張合禮和伙伴們在車頭試制時,僅焊接試件就試驗了1000多種。飛龍車頭有六條棱線,每條棱線長達11米,內部骨架定位精度必須精確到0.5毫米;組成車頭的80多塊蒙皮形狀各異,焊接時既要貼合骨架又要相互平齊。整個車頭需要3000多條焊縫,長達600多米,這一切都需要人工焊接來完成。面對這樣的技術難度,張合禮從未想過退縮。為了技術攻堅,他干脆把自己先“焊”在車間。午休時間,他對照工程圖紙和焊接技術資料反復比較思考,晚上別人下班后,他還在拿著焊槍跟車頭焊縫較勁,一天在車間的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正是憑著這股子鉆勁,張合禮終于摸索出CR400AF動車組“司機室焊接標準”,成功突破了批量生產的關鍵技術難點。
工作中,張合禮主動創新,勇挑重擔。結合生產實踐中遇到的焊接問題,他發明了“雙槍雙面協同焊接方法”,設計了“高速動車組空簧螺絲座安裝壓緊器”“CRH2型動車組枕梁上蓋板焊接工裝”,解決了“高速動車組司機室氣密墻攪拌摩擦焊修復”“CRH380A枕梁組裝焊接工藝優化”等關鍵性技術難題,在20余個型號高速動車產品項目中得到推廣應用。
參加工作以來,張合禮先后主持完成了300多項鋁合金車體焊接操作規范,技術攻關40多項,年累計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達千萬元。十多年來,張合禮先后帶出了近30名徒弟,其中高級技師6人,技師8人,中國中車核心技能人才11人。2018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承擔起更多高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
張合禮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實際工作中要發揮引領模范作用。”張合禮深知,工作中一點點的失誤就可能危及許多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無論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還是一名焊接技師,他將不斷提升技術,對工作精益求精,以實際行動服務人民、勇于擔當。
黨員檔案
張合禮,1985年9月出生,陜西西安人,中共黨員。榮獲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青年崗位能手、齊魯首席技師、齊魯工匠等數十項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文 傅學軍/圖)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