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舉行的煙臺全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各縣域領到了“任務單”: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質效明顯提升、在全國和全省排名趕超進位,重振縣域輝煌。
未來三年如何攻堅?煙臺開發區定了。
昨日上午,煙臺開發區舉行“聚焦全面高質量高顏值、推動三年大攻堅大跨越”大會,發布了《關于堅定不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制造業名城先鋒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雙招雙引”百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煙臺開發區城市更新三年行動計劃》《煙臺開發區鄉村振興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劃定煙臺開發區未來三年攻堅的“路線圖”。
瞄準建區40周年,煙臺開發區全面啟動三年攻堅行動的沖鋒號已經吹響。
打造制造業名城先鋒示范區
產業興則縣域興,產業強則縣域強。昨天的“聚焦全面高質量高顏值、推動三年大攻堅大跨越”大會上,煙臺開發區發布了《關于堅定不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制造業名城先鋒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將加快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傾力打造制造業名城先鋒示范區。
從規模、結構、能級三個維度看,到2023年,煙臺開發區將力爭制造業產出規模實現倍增,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不低于50%,年均制造業投資保持在300億元以上。產業結構持續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到50%和80%。產業能級跨越攀升,培育形成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一批百億級、五百億級產業鏈條。
未來三年,煙臺開發區將集中突破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五大產業集群,加快培育新消費電子產業鏈、汽車制造產業鏈、高端化工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鏈、機械裝備產業鏈、電子顯示產業鏈、微納半導體產業鏈、高性能纖維產業鏈、海工裝備產業鏈、現代海洋育養產業鏈等十條重點產業鏈。
聚焦打造活力更足、能級更高、生態更優、競爭力更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煙臺開發區將集中實施六大專項行動。
能級提升專項行動。培育先進制造業“高原產業”,力爭打造1個世界級產業集群、5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和4個省級“雁陣形”產業集群。按照“塔基企業—極點企業—尖峰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力爭3年培育瞪羚、獨角獸、小巨人等“極點企業”100家,培育一批頭部企業和上市公司。
轉型升級專項行動。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品牌化、融通化邁進。支持總部企業扎根發展,推動產業向研發、銷售“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推廣“機器換人”,支持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一批智能制造應用示范項目。
創新引領專項行動。支持“核高基”、工業強基“一條龍”示范項目,支持大院大所、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聯合研究中心,打造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落地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
融合賦能專項行動。推動“制造+5G”,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5G應用場景。推動“制造+服務”,鼓勵發展工業設計、系統集成、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型制造。推動“制造+綠色+安全”,開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建設,強化安全生產治理能力建設,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擴大開放專項行動。瞄準產業發展“斷鏈、短鏈”環節,緊盯“國產化替代”,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支持出口轉內銷,鼓勵發展“同線同標同質”產品,建設海外離岸孵化基地、產業基地,推進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CPTPP)先行先試,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體系優化專項行動。建設行業服務組織,構建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業界共治”新模式。結合城市更新、產能迭代行動,建立企業騰挪安置機制,建設一批符合制造業發展需求的現代特色產業園。依托智慧城市建設,搭建“產業圖治”平臺,提高精準服務企業能力。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構建一站式協同保護平臺。
全面打響“雙招雙引”十大攻堅戰
首接首訪市外三類500強企業突破100家;引進重點產業項目突破20個;日韓資項目突破20個;新增各類人才突破2000人,其中研究生(含)以上高學歷高層次人才2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300名以上……
在昨日上午舉行的煙臺開發區“聚焦全面高質量高顏值、推動三年大攻堅大跨越”大會上,該區“雙招雙引”百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正式發布,將聚焦十大戰略新興產業,集全區之力系統導入全球優質要素資源,引進新變量、培植新優勢、塑造新環境,全面打響“雙招雙引”十大攻堅戰。
利用外資攻堅戰。在制造業、日韓資等關鍵領域實現新突破,制定《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扶持辦法》等政策,精準引導實體產業和日韓特色項目聚集;繼續挖掘PPP項目建設、QFLP境外募資等外資利用渠道,實際利用外資增幅保持40%以上。
服務業提升攻堅戰。聚焦高端教育、國際頂級醫療和時尚消費品牌等,引進精品項目5個,引進新經濟新業態項目10個以上,增強日韓特色會展資源儲備。
未來產業攻堅戰。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新能源、智能裝備、生物醫藥、化工新材料五大產業集群招引布局上持續突破,制定《龍頭企業配套本地化促進辦法》,集中發力攻堅,實現主要配套本地化;瞄準8K超高清、大數據、氫能源、航空航天、現代海洋五大新興戰略產業,新引建2家高端研發機構。
人才引進攻堅戰。在半導體、干細胞、腦科學等前沿學科技術人才引進上持續突破,爭取引進各類人才2000人、國內外高端人力資源機構3家、新增就業崗位3萬個。
央企合作攻堅戰。在央企資金、技術、品牌導入上取得新突破,聚焦100家大型央企制定招商路線圖,組織招商活動10場以上,引進央企戰略投資者不少于6家。
園區建設攻堅戰。在“三區三園”高標準建設推進上取得新突破,打造特色鮮明的RCEP合作示范窗口。新增跨境電商企業30家,推出自貿區制度創新案例15個以上。高標準建成日本中小企業產業基地,落戶科創孵化、特色首字、日韓品牌項目20個。
平臺賦能攻堅戰。年內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平臺10個,爭取落戶2個重點科研院所。
招商聚能攻堅戰。在專業化精準化招商上持續創新突破,引進產業項目不少于24個。實施全球招商伙伴計劃,拓展國際知名招商機構5家以上。
要素保障攻堅戰。全面推進“標準地”改革,落實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推進新型產業用地試點,為項目落地和經濟發展擠出更多空間。
項目落地攻堅戰。發揮“三重”工作“10+1”推進調度機制優勢,落實“全鏈條全周期供地管理模式”,集中解決一批重點項目落地難題。
更新“四大片區”和76個建設項目
完善城市功能,推動產城融合,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煙臺開發區城市更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行進圖”:
三年內推進“四大片區”更新和76個建設項目更新,同時對現有的閑置資源,按照穩步消化存量、有效遏制增量的工作思路,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閑置資源處置工作。按照“以點帶面、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全域提升”的思路,自2021年起煙臺開發區將在三年內分片區、分板塊推進城市更新項目。
“四大片區”更新乘勢崛起。八角灣中央創新區重點打造集人才培育、科技研發、會展旅游、金融商務為一體的國際濱海新城區。臨空經濟區依托蓬萊國際機場,發揮多港匯聚優勢,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重點發展戰略航空、臨空科創、國際服務三大新興產業,打造煙臺城市西進發展新引擎。海洋經濟創新區建設以藍色種業為特色、海洋科創為引擎、現代海洋產業為方向的國家級海洋經濟示范區。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建設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葡萄酒研發與交易、智能制造五大研發總部園區,以萬華、張裕、現代汽車為依托加快推進創新園圃建設,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創新走廊。
“六大板塊”更新加快推進。文化旅游類主要包括華僑城·古現里小鎮、張裕綠城小鎮、來牟文化小鎮、揚帆廣場時光塔等項目,促進產業、旅游、康養、生活有機融合,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新板塊。商業綜合類主要包括國奧云帆廣場、華海保險總部、恒達綜合體、會展中心、雙祥大廈等項目,通過導入品牌餐飲、精品購物、時尚茶飲、展陳展銷等一批多元化新業態,不斷強化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研發辦公類主要包括F-6金融聚集區、業達城市廣場、科技大廈改造、萬潤精細化工研發中心、卓悅科創園等項目,有效吸引各類人才和資源,導入“高精尖”科創平臺。教育培訓類主要包括萬華生活培訓基地、國際人才酒店、城市黨建學院二期、煙臺大學科教園區等項目,將提供路演交流、產品展示、成果發布等品質服務,優化國際人才的發展環境。市政設施類包括高鐵綜合交通樞紐、天地廣場提升、海濱路西延、天山路改造、八角中心大街等,將進一步優化城市路網結構,為品質示范區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商業住宅類包括嘉鴻食品地塊改造、B-16安置小區建設等項目,不斷打造高品質生活社區,滿足市民多層次、全維度的生活居住需求。
實施閑置資源處置清零行動,2021年啟動城市閑置資源項目56個,其中閑置廠房樓宇項目37個,閑置土地項目19個。
做大5家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
記者從剛剛發布的《煙臺開發區鄉村振興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上獲悉,該區將按照打造都市田園和城市近郊型美麗鄉村的設想,著力建設煙臺市區的“菜籃子”“果盤子”和鄉村休閑度假的“后花園”,實現“三農共進”“三生共融”“三園共享”,走出一條多彩鄉村、詩畫田園的獨特振興之路。
筑牢富民興農的先鋒堡壘。出臺村黨組織書記專業化管理實施意見,完善“選、任、育、用、評、考”機制,培樹新時代鄉村振興帶頭人。創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路徑,推廣“紅社·民購”新媒體銷售平臺。將84個未納入社區的村居分為樣板示范村、達標提升村和重點攻堅村,啟動新一輪結對共建,到2023年,樣板示范村和達標提升村各占50%,全面消除重點攻堅村。
崛起耕海牧漁的發展高地。高質量實施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開發,建成8萬平方米的海洋創新中心,培育安源種業、經海漁業、挪威牧場三個“育繁推”一體化產業園區,爭創海參“新六產”省級產業園。加快建設“八角灣藍色種業硅谷”,著力做大5家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有序實施352家小散育苗場退養,籌建“中國北繁基地”,打響“南有海南、北有煙臺”水產種業品牌。高效推進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創新實施“海工+漁服”“大漁帶小漁”模式,搭建“龍頭企業+社會資本+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新型職業漁民”產業支撐體系。
構建生態宜人的“金山銀山”。以農業“新六產”培育為主抓手,推動現代近郊型農業轉型升級。按照“一村一品”思路,重點培育古現一尺青蕓豆、大季家九妹山蘋果和潮水陽光玫瑰葡萄、獼猴桃、大櫻桃等特色產品,創建綠色、有機、無公害“三品一標”認證20個。扶持祥源、興航等設施農業做大做強,發展休閑采摘、農耕體驗等特色產業,到2023年農業“新六產”示范主體達到25個。到2023年,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率、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均達到50%,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全覆蓋。
打造家門口的詩與遠方。實施“農業+文旅”推進工程,編制完成鄉村文旅產業發展規劃,探索構建海創區、解宋營、文成城堡、馬家溝“L形”文旅帶。推進“藝術改變鄉村計劃”,選擇費東等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歷史悠久的特色村落,引入建筑師、藝術家資源,打造鄉村民宿試點。集中打造和包裝推介古現里文旅小鎮、張裕綠城葡萄酒小鎮、來牟文化小鎮等文旅項目,打造鄉村民俗游和城市休閑游的連片發展區。(YMG全媒體記者 劉潔 通訊員 馬雙軍 王聰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