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也就是“團圓”系統,迎來上線五周年。五年來,團圓平臺共發布兒童走失信息4801條,找回兒童4707名,找回率為98%。四千多個孩子背后,是四千多個重獲團圓的家庭。這幾年,為了讓更多家庭實現團圓,從國家到社會力量都在行動?!皥F圓”系統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團圓”系統正式上線,通過“互聯網+打拐”的形式,也就是一旦有兒童失蹤發生,平臺第一時間將兒童失蹤信息通過新媒體和移動應用終端,推送到失蹤地周邊一定范圍內,讓所有的手機用戶準確獲取信息,以協助公安機關快速偵破。信息推送范圍以兒童丟失地點為圓心,失蹤時間1小時以內的,推送半徑100公里;失蹤2小時以內,推送半徑200公里;失蹤3小時以內,推送半徑300公里;失蹤時間超過3小時,推送半徑500公里。
“團圓”系統一上線,科技的助力和全民參與形成的強大威懾力,很快取得了效果。2016年5月15日凌晨零點,“團圓”系統首戰告捷,一名兩歲的彝族女孩僅用32小時就被安全解救。
2016年5月13日下午4點,兩歲的彝族女孩吉斯么吃作在河北衡水火車站附近走失。經視頻找尋及現場走訪,確認一名方臉、平頭男子有重大作案嫌疑。當時正值“團圓”系統1.0正式上線前,系統在做最后的調試。14日凌晨,所有試運行期間的測試信息全部刪除,只留下了吉斯么吃作這一條真實的失蹤信息通過App繼續推送。好消息很快傳來,一位出租車司機看到推送后及時向當地警方提供線索。15日零點,女孩被安全解救,從走失到獲救僅用32小時。

首戰告捷僅是開始,五年來,團圓系統經過幾次升級,在6000多名公安干警、眾多合作企業、志愿者,以及全國9億手機用戶和愛心網友的通力合作下,4707名兒童被陸續找回。目前,已有至少25家熱門移動應用接入這一平臺。
“團圓”系統上線五年 兒童找回率上升

團圓系統上線五年,兒童的找回率在不斷上升,從上線之初的89%,已經到現在的98%。這里,系統的完善、技術的進步和參與力量的不斷擴大功不可沒。說到技術,還要提到一個“打拐DNA”系統。由于一些多年前被拐兒童,僅憑面貌特征難以識別,公安部在2009年建立了全國打拐DNA數據庫,目前已幫助7500多名被拐多年的孩子回家。2017年,DNA信息錄入被加入“團圓”系統,又被叫做“滴血尋親”。通過高德地圖精準定位功能,幫助更多沒有找到家人的孩子與父母,就近找到附近警方DNA免費采集點,及時采血、將DNA信息錄入庫中。
依托“打拐DNA”系統,今年1月起,公安部又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了“團圓”行動,利用科技手段,全面查找一批改革開放以來失蹤被拐的兒童。目前工作正在推進,被拐兒童的父母可以到公安部門免費采集DNA。就在上個月,團圓行動已經通過DNA比對,讓一個走失26年的孩子回了家。
2021年4月13日下午,苦苦尋找孩子26年的王家父母終于見到了被拐走的小兒子。從1995年孩子被拐走至今,王家人一直沒有放棄尋找,與此同時,警方也先后兩次采集了王家父母的DNA錄入數據庫。今年年初,在公安部部署的“團圓”行動中,遼寧盤錦警方通過大量的數據研判發現,遠在貴州省貴陽市的王家父母,和生活在盤錦市的一位叫小明的男子,DNA親緣關系比對成功。

盤錦市公安局刑事技術支隊DNA檢驗室民警 劉軍銘:他們的可信度只能排除到幾百萬人,但是中國有14億人,所以也存在這種假陽性。從我們專業的角度分析,應該有七八成的把握。
拿到王家父母的血液樣本之后,盤錦警方的技術人員,馬上開始了核驗、對比工作。
盤錦市公安局刑事技術支隊DNA檢驗室民警 劉軍銘:經過3天吧,加班加點,就是趕快想得到這個結果,然后終于最后加做到了30個位點。從技術角度分析呢,他們是符合遺傳關系的,就是貴州夫婦是小明的生物學父母。然后當時我們大家也都是挺激動的,找到了這個孩子。

盤錦市公安局雙臺子分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 宋晨陽:我們得到這個鑒定結果之后,第一時間告訴小明了,他也是非常激動,他說想盡快跟他的父母相見。

小明:這輩子就是說別有個遺憾吧,因為我也有孩子了,我也能體會到做父母的那個心理。如果我孩子丟了,我拼了命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去找,但是換過來想,如果我丟了,我父母應該也是這樣。所以我意思是說互相都留個念想。
打拐力度加大 拐賣兒童現象明顯減少 高效的“團圓”源于什么?
我國經濟增長不斷加快,比如,節目開頭時我們說了,今年前四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14.3804萬億元,同比增長19.9%。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技術和全民參與的助力下,找回孩子的可能性在變得越來越大、速度也在越來越快。同時,我國還在持續加大打擊拐賣兒童犯罪的力度,拐賣兒童現象也在明顯減少。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每年盜搶兒童的發案量不到20起,并且基本全部告破。而在“團圓”系統找回的4707名兒童中,只有約1%是被犯罪分子拐賣造成的失蹤。
從“團圓系統”“滴血尋親”到高壓打拐,從國家到愛心企業再到你我他,每一個環節都是實現團圓的一份力量。這背后顯示的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和力度?科技助力尋親,又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來聽新聞觀察員王健的看法。
新聞觀察員 王?。涸谥袊覀冏钪v骨肉親情,最講團圓。當孩子失蹤的時候,這個家庭墮入無盡的黑暗。所以從這一點而言,我覺得我們這個平臺確實善莫大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那為什么會取得這樣的效果?
第一,就是對于打拐這個問題上,我們已經形成了全民總動員的態勢,不僅僅是公安干警過去這些年我們的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甚至通過技術的手段,在孩子失蹤的第一時間,我們的快遞小哥、我們的商業化平臺都加入進來,就使得孩子被竊的這種幾率大幅的降低,孩子被拐的幾率大幅減少。

第二,過去孩子被拐往往源于貧困,源于愚昧。近些年中國的經濟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這方面可能對于預防兒童被拐的現象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技術的手段。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孩子在被拐的第一時間,時間越短越容易找回來,所以從這一點而言,“團圓”平臺采取廣泛推送的這種手段,我覺得就是在技術層面戰術層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進步。另外,在存量被拐兒童方面,就有的孩子被拐了十幾年、幾十年,口音發生了變化,樣貌發生了變化,怎么找回來?我們同樣通過技術的手段,DNA數據庫的比對,能夠精準的匹配失竊的孩子、失蹤的孩子和他的家人。所以,技術的手段、信息化的手段在未來能夠起到更多的作用。
當然,雖然我們的數據已經提升到了98%,但依然有2%的被拐兒童讓我們牽腸掛肚。怎么樣做好預防是最重要的。比如說有的學校采取信息化的手段,當孩子一進入校門,這個家長的手機就接到一條推送,孩子下午放學走出校門的時候,家長的手機又會收到一條推送,這就是預防孩子被拐。從這個層面而言,我想未來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中國人最講骨肉親情,我們希望通過全民的總動員,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我們未來孩子失蹤的比例不斷的下降,找回的比例能夠逐步的提升。
孩子一旦走失 家長第一時間怎么辦?
最后也給大家做一個提示。孩子走失家長應該怎么辦?
首先,孩子失蹤不需要等待24小時,馬上撥打110報警;
第二步,將孩子的近照提供給就近的派出所或刑警隊,警方就會立即按照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開展調查,同時第一時間聯系打拐民警在“團圓系統”上發布信息。
另外,如果你的身邊有被拐兒童家長或者來歷不明、疑似被拐的人員,請動員他們到附近的刑警隊免費采血,相信科技尋親,也許親人之間就差這一滴血的距離。不要覺得大海撈針希望渺茫,因為現在是各種社會力量在組團尋親。一方面我們看到數據流動的能量,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一平臺的推動者竭盡全力的態度。他們窮盡一切可能,創新一切手段解決老百姓最急最盼的事。這樣的創新,多多益善。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