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19日14版
三進聽民聲
發展現代農業,聽聽企業家和農戶怎么說
萊西市龍水社區:
建設“蔬菜工廠”,助推鄉村振興
糧豐農穩,盛世和安。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萊西市,按照“南菜北果”的總體布局,培育形成了糧食、花生、果品、蔬菜四大主導產業。落戶萊西的凱盛浩豐農業有限公司、青島有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現代農業企業,成為符合全球優質農產品標準的“智能蔬菜工廠”,加速了農業生產智能化、標準化建設進程。

本報記者在凱盛浩豐萊西基地與基地經理、七星河新村第一書記交流。
5月12日,本報記者來到萊西市龍水社區七星河新村的凱盛浩豐農業有限公司萊西基地,與萊西市農業農村局、龍水社區、七星河新村相關負責人和基地負責人、員工就現代農業整鏈條發展、現代農業品牌打造、“公司+農戶”模式共同致富等話題展開討論。
●龍水社區七星河新村第一書記張建東:
七星河新村由胡家疃村、簸箕掌村、龍灣等7個自然村組成,有1892戶、5000多名村民,村里有20多年種植西紅柿的歷史。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我們要聯村帶戶鋪出致富路,通過抓好黨委班子、選準發展路子、想出致富法子、建好產業園子、打出產品牌子、鼓起農民錢袋子,實現“六子登科”,促進鄉村振興。眼下,我們正在打造“幸福七星河”農產品牌,就是要合力闖市場,通過整合7個村的資源創品牌,幫助農民增收。
凱盛浩豐農業有限公司萊西基地將是我們做大做強西紅柿產業的引擎。首先,要爭取資金建設一批大棚,通過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富,帶著農民干。此外,還要讓農民在振興中當主角,農民建、農民干、農民銷,把西紅柿產業規模做起來,把品牌做響,讓農民掌握銷售權。最終,通過主導產業帶動村莊特色致富項目,比如烤鵝、香油、玉米餅等產品加工項目,讓農民各顯神通,各顯其能。
●萊西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科科長單泊仁:
萊西市有耕地107.3萬畝,常住人口中接近一半是農業人口。要提升重要農產品產能,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必須依靠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萊西市通過科技賦能,加快智能農機推廣、智慧農業生產和集成技術應用,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加速跑”。
目前,萊西培育發展了牛奶、生豬、雞肉、蔬菜、果品和花生6大產業鏈條,雀巢、九聯、萬福、佳德、東生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在行業或區域顯現出帶動作用。萊西現在已經有青島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5家,這些農企以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為依托,與農戶建立起多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現代農業高精尖科技的聚合體。我們意識到,現代農業的未來,需要種子產業的引領,萊西下一步需要加強發展種子產業。目前,萊西已經有青島金媽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這樣的現代化種業公司,但還不能滿足萊西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我們要加大引進種子企業力度,讓種業產業為鄉村振興助力。在農產品品牌建設和推廣方面,希望能聯合全市的平臺資源,加強品牌宣推,讓萊西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龍水社區宣傳統戰委員隋曉峰:
由于農民普遍采用傳統農業的種植方式,七星河新村存在西紅柿大棚老化問題。我們開始嘗試“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讓傳統農業升級。目前引入一家公司出資建設了47個蔬菜大棚,已有47名村民報名租賃大棚,通過集中建棚、農戶租賃、個人管理、統一供肥、專家指導的合作社模式,引領村民嘗試現代農業的管理方式。
城鎮化是大趨勢,鄉村今后要加強人居環境改善,消除“老、舊、破”,讓村子里的馬路寬、路燈亮。營造良好硬件環境,吸引更多的現代化農業企業落戶,以“公司+農戶”的經營形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龍水社區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陶明琛: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高素質的管理者和從事實際操作的農民。現在的狀況是,大部分農村的年輕人不愿從事農業,想方設法離開農村到城市去打工。
現在,鉆石小鎮、中建材藥玻、山東體育學院已經落戶龍水社區,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大型企業、院校入駐,改善農村地域環境,提升區域檔次,聚攏人氣。吸引離開的年輕人重返農村,打造現代農業的主力軍。此外,亞洲最大的單體農業智慧溫室基地已經建成運營,下一步,要讓這個現代農業基地成為技術培訓基地,讓返回農村的年輕人在現代農業基地工作的同時,學習掌握先進農業技術,成為創業致富的“新農人”。
●凱盛浩豐農業有限公司萊西基地經理屈鋒:
凱盛浩豐是山東省設施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人工智能產業示范基地、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凱盛浩豐萊西基地于2020年9月在七星河新村投產,目前,產品銷往盒馬、叮咚買菜等。作為智慧農業公司,基地在種苗選育和培優方面不遺余力,上年度基地篩選主栽了四個番茄品種,一個鮮食黃瓜品種,都是國內外頂尖品種。
目前,基地的基層管理人員和基層技術人員,都是萊西當地有一定文化程度、愿意致力于農業的年輕人。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當地年輕人加入,在工作中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知識,以點帶面,成為農業創業人。
●萊西市七星河新村村民孫甜甜:
去年9月返鄉之前,我在深圳工作了十年,返鄉之后,我成為凱盛浩豐萊西基地的員工。通過幾個月的新工作,我對現代農業的“神奇”有了新認識:莊稼不是種在地里、西紅柿的枝蔓能長到7米、雄蜂傳粉能代替激素增加掛果量……
現在許多村民還認為,務農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和“出大力、流大汗”,因此大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務農。希望今后能加大對現代農業的宣傳,讓大家了解真正的現代化智慧農業,讓外出務工的農民回鄉,成為“新農人”。
平度市明村鎮:
打造“采摘樂園”,拓展農民增收路徑
“春觀花”“夏納涼”“秋采摘”“冬農趣”。近年來,作為現代農業重要發展路徑,休閑農業勢頭正盛,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有效手段。平度市作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擁有3條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精品旅游路線。近年來,平度市通過打造農業品牌、建設田園綜合體等行動,積極推進休閑農業有序發展。

本報記者在沃豐苑藍莓主題公園與公園經營者、平度市農業農村局、明村鎮、大黃埠村相關負責人交流。
5月12日,本報記者前往平度市明村鎮,與平度市農業農村局、明村鎮、現代農業示范園相關負責人以及當地農戶代表一起,圍繞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整合多種資源、突破人才瓶頸、創新鄉村旅游模式等話題展開討論。
●平度市農業農村局生產指導科負責人陳光:
平度市農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農業經營類型多樣,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休閑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但從目前狀況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問題比較突出,種植園區缺少餐廳、游客活動中心和客房等配套設施,僅能提供單一的采摘體驗。游客需求較大的農家樂餐飲、農房居住、農業科普等普遍缺失,游客留存率較低。
建議我市根據鄉村旅游產業的實際需要,借鑒浙江、四川等地正在開展的鄉村旅游項目點狀供地模式,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保障休閑農產品加工、農家樂餐飲等旅游配套項目的用地需求,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明村鎮宣傳統戰委員魯存坡:
平度市明村鎮是遠近聞名的“瓜果之鄉”,擁有三合山地瓜、櫻桃西紅柿、西瓜、藍莓、葡萄、甜瓜、秋月梨等豐富的鄉村采摘旅游資源,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盡管資源豐富,但由于分布比較分散,各區域距離較遠,游客到了這里就難以去那里,無法形成合力,發展空間有限。
建議有關部門加大扶持鄉村旅游中介服務機構,整合區域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將分散的特色采摘園連點成線,根據游客的需求設計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同時引導農業旅游經營者們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打造明村鎮鄉村旅游共同體,共同樹立明村鎮“一年四季,百果飄香”的鄉村旅游金字招牌,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前來。
●青島沃豐苑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田素峰:
發展現代產業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具體到休閑農業,從業人員既要對農業有一定的認識,更要懂得城市消費人群的心理,必須是懂營銷、會管理、愛農業的復合型人才。從目前來看,這些人才供給明顯不足,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多數年齡大,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沃豐苑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擁有500畝的藍莓主題公園,發展休閑農業資源雄厚。近年來,企業一直在搭建人才梯隊上下功夫,通過有競爭力的薪酬和良好的發展空間招攬了一批有活力、高素質的年輕人。人雖然能夠招來,卻留不住,每年都會有優質人才辭職,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困擾。
將優質的人才留在農村,僅僅依靠企業是不夠的。希望職能部門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出臺關于鄉村旅游專業人才引進的扶持政策,給投身現代農業企業的大學生和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更有吸引力的獎補。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水平,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實現優質農業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明村鎮大黃埠村支部書記、大黃埠現代農業示范園負責人吳仁杰:
當前,明村鎮發展休閑農業的模式相對單一,主要以采摘游為主。游客入院后僅僅是吃一頓水果大餐,參與感不強,對農產品的購買意愿也不高。
休閑農業最好的狀態應該是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干農家活、品農家樂,讓久居城市的人們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建議相關部門主導,邀請專業的旅游產品設計人員,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開發參觀游、體驗游、精品游、深度游等多種休閑模式。在采摘體驗的基礎上,游客可以在不同大棚觀察櫻桃西紅柿從發芽到結果的全過程,也可以在農戶指導下進行種植體驗,還可以在園區親手制作藍莓果醬、果干、果味冰淇淋等農副產品。同時,要深入挖掘本地的文化底蘊,推動自然與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為休閑農業注入后續活力。
●明村鎮范家集村民、青島三山春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少亮:
發展休閑農業顯著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實實在在地增加農民收入,受到農戶們的普遍歡迎。以西瓜為例,近幾年,大棚西瓜的批發價格一路走低,今年批發價僅為每公斤2.4元,很多瓜農面臨虧損。但與休閑農業結合后,游客花30元門票就可以從大棚里親手挑選一個西瓜帶走。游客獲得了類似開盲盒的喜悅,這個西瓜也給瓜農增加了10元左右的收入。
不同于其他農產品,單一的西瓜吸引力有限,無法支撐采摘園建設。明村鎮各類農產品很多,應該綜合考慮,發揮合力。建議有關部門打造一個綜合“采摘樂園”,將西瓜、藍莓、櫻桃西紅柿等多種類型的水果種植園相鄰建設,讓游客一次一地就可以享受不同的采摘體驗。

零距離接觸
在現場聆聽
“三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活動
(本版文/圖/視頻 趙健鵬 黃飛 蔣安琪 陳金)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