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青春實可貴
初心跟黨永生輝
青島西海岸新區寶山小學 五年級1班 呂妙彤 指導教師 周瑞強
我姥爺,是一名有著77年黨齡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幾乎每次去姥爺家,都會聽他講起他年輕時候的故事。
1926年,姥爺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和普通窮人家的孩子一樣,從小給地主放牛、放羊。在他12歲時,曾被日本鬼子抓去扛物資,還得給鬼子燒火做飯,整整干了一個月。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遭遇,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打鬼子的種子。終于,在他19歲時,等來這樣的機會——姥爺參軍入伍,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參加過十幾次大大小小的戰役。在諸城戰役中,他接連救下三名傷員,受到部隊嘉獎。
解放戰爭以后,姥爺響應國家干部精簡支農號召,回到家鄉,擔任生產隊大隊長、民兵連長,帶領村民們發展農業,開渠打壩,為家鄉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
2019年,區政府工作人員上門為姥爺頒發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并向姥爺致以崇高敬意。接過紀念章,姥爺難掩激動的心情,熱淚盈眶,感慨萬千,他又回憶起戰爭和建設年代的許多故事,稱贊中國發展越來越好,并表示將繼續發揮余熱,一如既往支持黨的事業的發展。
如今姥爺已經是96歲高齡,近幾年身體狀態開始退步,可他永遠閑不住。在我們心里,他一直是那個戰場上最英勇無畏的戰士,我們最敬佩英雄,我最親愛的姥爺。
愿國泰民安,也祝愿姥爺能多享受這太平盛世。
我身邊的紅色故事
青島燕兒島路第一小學 六年級2班 鐘學然
在蒙陰縣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2019年夏天我跟媽媽一起參觀了這座紀念館,今天我要講的人物故事就與這場戰役相關。
走進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內英烈事跡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黃競爺爺的照片。他出生于1921年,先后參加過許多戰役。1947年孟良崮開展一場山地殲滅戰,全殲國民黨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扭轉了華東戰局。時任30團副團長的黃競,向540高地發起進攻,面對敵人,黃競果斷決定從高地側后而上,出其不意發起進攻,一舉拿下高地。失守后的敵軍以整團的兵力做掩護,瘋狂反撲,黃競指揮戰士們頑強奮戰,不幸被炮彈炸掉一只胳膊,彈片擊中胸部,被送到醫院搶救。由于傷員較多,血漿告急,黃競爺爺命令先救戰友,自己終因失血過多壯烈犧牲,年僅26歲。
第二個故事是媽媽講給我的,是我太姥爺李登智的故事,他比黃競爺爺小一歲,是一位炮兵排長,不但參加了孟良崮戰役,還參加了淮海戰役,在那場戰役中,太姥爺左肩和胸部中彈了,幸虧沒有生命危險。淮海戰役結束后,太姥爺又跟隨部隊渡海強攻鼓浪嶼。聽姥姥說,太姥爺身上的傷有很多處,光彈傷就有五處,耳朵也聾了。解放后政府要給他發殘疾證,可太姥爺硬是不要,他說自己手腳還能動,不能給政府添麻煩。我覺得太姥爺就像一棵聳立的松柏長青常綠,雖然軍銜不高,但依然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正是有了無數位像黃競爺爺與太姥爺一樣的英雄無私付出,才換來祖國今天的和平穩定和繁榮昌盛。這種紅色基因一定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愛黨愛國,矢志不渝!
那棵大樹下的故事
青島西海岸新區隱珠初級中學 103班 徐鵬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我坐在樹下,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著這首《七律·長征》。朗讀的聲音,吸引了屋中的爺爺,他走了出來,用黝黑的手拍了拍我的腦瓜,笑著問:“你知道紅軍長征的故事嗎?”我搖了搖頭,“不是很清楚。爺爺您能給我講一講嗎?”爺爺點點頭。我靠著爺爺,傾聽著這個偉大又悲壯的故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我似懂非懂點著頭。爺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開始講起了長征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他說,1935年5月,紅軍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連夜趕路,當晚就到達了金沙江。可敵人狡詐,在戰士們沒來之前,就毀了所有船只封江,讓紅軍過不了岸。幸運的是,紅軍找到了兩艘敵方探子的船只,部分戰士坐船過去,趁機消滅敵軍一小支隊伍,又收獲了五只小船。就這樣,靠著這幾條小船,紅軍巧妙渡過了水急浪大、江面寬闊的金沙江。我聽后不禁驚嘆道:“哇!紅軍戰士們好有智慧。”
爺爺點了點頭,繼續講:1935年5月,北上的紅四團紅軍們開始往大渡河挺進。到了瀘定橋發現,狡猾的敵人將瀘定橋上的木板全部抽掉,只剩幾條冰冷的鐵索。金沙江水流湍急,走在鐵索上往下看真是令人膽戰心驚。但戰士們冒著敵人密集的槍火沖鋒,和對岸的敵人進行殊死搏斗。這就是著名的飛奪瀘定橋!
爺爺的聲音不知是何時停下的,我望著天空的星星出了神,想象著長征的畫面,想起那令人感動的故事……
家風傳承——我家的黨員故事
青島人民路第二小學 二年級2班 王元友 指導老師 牛春詠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學校老師給我們講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發展壯大、帶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艱辛歷程。清明期間,我們還參觀了青島革命烈士紀念館,近距離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的英雄氣概。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形象在我心中逐漸樹立起來。
聽奶奶說,我爺爺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雖然在我出生二個月前,爺爺去世了,但是他的故事,奶奶經常講給我聽。
爺爺出生于1952年,家中有5個兄弟姐妹,靠著老爺爺干木工活維持生計,家中很是清貧。但我爺爺勤奮好學,是村中為數不多的高中畢業生。高中畢業后,經村里推薦,他到鎮糧食管理所干臨時倉庫管理員。爺爺非常珍惜這份工作,臟活累活搶著干。他表現優異,不久就成為一名正式職工。爺爺工作兢兢業業,勤奮好學,工作第二年就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培養下,作為所里的重點培養對象,他經常到不同的地方去學習,工作之余還考取了高級經濟師證書。奶奶說,那些年,爺爺一年365天,得有360天在工作。奶奶在家種地,照顧老小。爺爺只要休息,就使勁幫奶奶干農活。他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工作,后來被提拔為副所長。在我爸爸上初一時,大約是1992年,爺爺成為正所長,他時刻以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爺爺工作時的一摞摞筆記本,以及不同時期工作的照片,奶奶至今還保留著。爺爺的工作筆記,字跡工整,非常詳細,不禁讓我感受到了爺爺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
奶奶回憶爺爺的過往,透著一股自豪。她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大友,你要在校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好大學,早日加入共產黨,找個好工作,娶個有文化的媳婦……”奶奶簡單樸素的話語,我都聽懂了,長大后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的種子正在我的心里悄悄萌芽。
我身邊的黨史故事
青島市北區第二實驗小學 四年級3班 孫藝珈 指導教師 楊志超
2019年10月1日,我陪太姥姥收看建國70周年大閱兵。我抬頭看到太姥姥的脖子上掛著一枚閃亮的紀念章,“太姥姥,您的紀念章真好看!”我不禁贊嘆到。太姥姥摘下紀念章,遞給我,并讓我坐在她的腿上:“讓我來給你講講我和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吧。”
我的太姥姥出生于1929年,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我的太太姥爺已經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一名優秀的醫生,經常為老百姓和抗日戰士看病療傷,得到群眾的贊譽。在革命教育的洗禮下,太姥姥18歲時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5年秋冬時節,太姥姥主演了一部名字叫《恨》的抗日主題話劇,話劇講的是日本侵略中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悲慘遭遇。當時太姥姥的祖父病重,傳話要她回家看看。但考慮剛接到組織的演出安排,太姥姥義無反顧服從安排,幾天后,她的祖父病逝,太姥姥忍著悲痛的心情,堅持演出。令她欣慰的是,由于她和其他演員的投入,觀眾們完全沉浸在劇情中。
新中國成立以后,太姥姥的工作從革命斗爭轉為經濟建設,繼續為人民服務。上山,下鄉,運糧……后來她和太姥爺一起調入濟南工作。在黨的領導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我的太姥姥只是中國千千萬黨員中的一員,她的生活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槍林彈雨中走出來,建設了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光輝歷程。作為小學生,我要好好學習,全面發展,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編輯: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