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制造,這座城市最閃亮的名片
青島是制造業名城,也是全國知名的品牌之都。改革開放以來,青島一直高擎品牌發展戰略,致力于制造業品牌塑造和企業品牌培育,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界傾力打造高端品牌,產業經濟的品牌特征日益明顯。尤其是近年來,舉全市之力,奮力推進品牌建設,“青島制造”品牌的含金量不斷提高,“青島制造”已經成為青島在全國乃至全球舞臺上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走向國際市場的青島啤酒。
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的背后,是青島制造業企業不斷提升的實力。或埋首技術,以“硬核”科技征服市場;或以“快”打“慢”,用“速度”勝出行業;或精研工業變革之“術”,以平臺的力量引領產業轉型……雖然它們選擇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轉型升級的挑戰,但卻都是青島制造的杰出代表。
當前,青島正努力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越來越強大的青島制造企業和品牌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硬核”技術是品牌最有力的加持
如果到新加坡出差或旅游,就有機會體驗到青島制造的技術實力。去年下半年,中車青島四方制造的無人駕駛地鐵車輛正式交付新加坡。這是我國無人駕駛地鐵車輛首次出口海外。車輛從喚醒到出庫、停站、開關門、發車、回庫、洗車等全過程無須人工操作,不用司機參與,實現全自動運行。
▲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發的新一代碳纖維地鐵列車(資料圖)。
而這只是中車青島四方這些年來不斷突破軌道交通核心技術,以“硬核”科技一次又一次讓目光向青島制造矚目的縮影。有著“未來列車”之稱的新一代碳纖維地鐵車輛“CETROVO”、填補我國城際鐵路客運裝備領域空白的國內首列城際動車組、世界首列氫能源有軌電車、捧得我國專利領域最高獎項中國專利金獎的“一種軌道車輛前端吸能裝置”項目……中車青島四方不斷向人們展示著青島制造在技術創新上勇攀高峰的姿態。
在這座城市,中車青島四方不是個案。海信、漢纜股份、特銳德、青特、瑯琊臺集團……在青島制造的各個產業中,都有一批“技術派”企業始終在技術上堅守,哪怕在外人眼中,已經是行業內的佼佼者和領軍者,它們仍然沒有放松自己對技術創新的追求。事實上,這些企業都還在追逐核心技術上不斷加碼,用越來越強大的技術實力令自己的品牌日益亮眼。
在去年的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中,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國家權威部門在上海聯合發布了“2018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一直以“技術立企”的海信蟬聯“自主創新品牌”單項榜單冠軍,且品牌價值比此前一屆又提高26.4%。但這并不是海信的終點。去年下半年,海信又全面調整了研發體系,加強“預研”,為在全球市場叫響品牌積蓄更多力量。
青島所擁有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數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座城市企業對技術的“癡迷”。2019年1月數據顯示,青島共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9家,數量走在全國前列。而其中,絕大部分皆為制造業企業。
用“速度”制勝
今年3月,全球首個廢舊橡膠綠色生態循環利用“工業4.0”智能化工廠在河南投產。在這里,一條廢舊輪胎通過裂解,可回收約45%的初級油、35%的炭黑、12%的鋼絲,8%變成可燃氣(循環再利用),第一次真正做到了將廢舊輪胎“吃干榨凈”。
這是青島制造以全球首個的姿態的又一次亮相。該工廠為雙星旗下,而它的投產不僅將改變國內廢舊輪胎處理行業發展處于無序狀態的現狀,也將更好地滿足市場上日益提高的對輪胎綠色化消費的需求。
把準時代脈搏,以極快的速度響應各種變化,引領市場,擦亮品牌乃至保持品牌長青,這樣的企業在青島制造企業中也是極具代表性的。在一眾企業中,既有類似雙星這樣的行業“新貴”,也有青啤這樣的行業百年品牌。
步入以互聯網為特質的后工業時代,對于啤酒行業而言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市場的分眾化。當人們都在說大工業啤酒風光不再之時,青啤卻用黑啤和皮爾森兩款新品,分別從美國和歐洲捧回了業界最高大獎。
在青啤,像這樣的產品還有很多,20多個品類、1500多個規格品種,如此龐大的產品線背后,是青啤不斷用最新、最優質的產品快速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刁鉆”味蕾的努力。
用平臺引領產業轉型
上個月,山東省公示2019年度省級產業互聯網示范平臺名單,其中一家入選企業尤其值得注意。
榮成一家新能源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的入選項目為基于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房車行業應用示范。而這,正是海爾COSMOPlat在房車行業的具體實踐,旨在將這家企業的工廠打造成為房車行業全國首家智能制造互聯工廠。而在去年6月的2018中國國際房車展覽會上,這家房車企業展出的自駕式智能房車上也打上了“Powered by COSMOPlat”標志。
海爾,以冰箱制造聞名全球。但如今,在家電產品之外,它還在以另一種方式展示著自己,而這種方式的影響,遠比任何一件具體的產品都要深遠。用海爾自己的話說,是要“以全球領先的世界級工業互聯網生態品牌平臺,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貢獻‘中國力量’,開啟工業互聯網的中國時代”。
為何能做到這些的是海爾,是青島企業?這離不開其雄厚制造實力的積累。隨著時代發展,面對工業化大生產與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海爾從布局第一座互聯工廠開始,將30多年的制造經驗產品化、服務化、社會化,構建面向全球、全行業的大規模定制平臺。
如果說海爾這樣的大企業的變化不足以說明青島制造的深厚底蘊,那不妨將目光轉向曾經的紅領、如今的酷特智能。這家坐落于即墨,以代工起家的服裝企業,如今每天都會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參觀學習的企業,其中不乏阿里、騰訊、華為這樣全球知名企業的身影。吸引這些企業的,是酷特智能為中小企業所“定制”的轉型解決方案。
在自身探索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酷特智能將自己開發的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解決方案,總結、提煉為一套適用于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通用解決方案,并將其向外輸出,已經簽約改造服裝、鞋帽、機械、家居、化妝品等數十個行業的近百家企業。能做到這些,都源于這家企業對傳統服裝產業痛點的透徹了解,以及對生產流程的熟悉和思考。(青報全媒體記者 孫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