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24日訊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發現,全球變暖背景下北冰洋的“大西洋化”具有北移且增強的趨勢,基于氣候模式對未來的“大西洋化”進程進行預測,巴倫支海和喀拉海將分別在21世紀60和80年代出現冬季無冰現象。
近30年來,隨著大西洋向北冰洋的熱量輸送增加,北冰洋的巴倫支海和歐亞海盆東部發生了顯著的“大西洋化”現象,主要表現為北冰洋海水快速升溫、海洋上層層結減弱以及海冰加速消融。北冰洋的“大西洋化”對北冰洋的海洋環境、生態系統以及包括我國在內的歐亞大陸的氣候系統都會造成顯著影響。
研究發現,北冰洋快速“大西洋化”進程中海-冰-氣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海冰覆蓋區和開闊海域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特征對北冰洋“大西洋化”具有不斷“向北推進”的作用。北冰洋開闊海域儲存的北大西洋海洋熱量,不斷進入到相對下游的海冰覆蓋區,導致下游冰區的水溫升高、海冰減少、海洋釋放熱量增加及海洋層結減弱。隨著北冰洋海冰的減退,原海冰區域逐步轉變為開闊海域,其儲存的熱量繼續進入更下游的海冰覆蓋區,進而使得更下游海洋發生“大西洋化”現象,實現向高緯度的不斷“迭代式”快速推進。
該研究揭示了北冰洋快速“大西洋化”的物理機制,并對未來北冰洋的氣候變化進行了預測,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