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音樂會,兩部大作品首演,讓現(xiàn)場觀眾和琴童感受到了交響樂的交融魅力和城市文化屬性。
5月30日晚間,由青島演藝集團打造的“藝·青島”音樂大師班開幕音樂會在市人民會堂舉行。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中提琴教授盛利與二胡名家段皚皚《馬可波羅組曲》首次將中提琴與二胡的對話呈獻給樂迷,而青島青年作曲家任安最新交響樂作品《五月的風》(第一樂章)首演也將青島的人文特質融入在音符中。參與大師班的演奏家們表示,此次大師班日程緊密,與島城琴童的排練、教學非常充實,大師班期間的音樂會也將充分展現(xiàn)琴童們的學習成果。

曲目亮點多多
本場音樂會由大師班的演奏家與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馬刀舞曲》《卡門序曲》《遺忘》《愛的致意》《燃情歲月》《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圓舞曲》《賊雀》等中外曲目。交響樂團藝術總監(jiān)徐東曉指揮表示,音樂會前半場以弦樂重奏為主,下半場有《馬可波羅組曲》首演、《五月的風》(第一章)等曲目,堪稱一場高端、高難度的交響樂作品音樂會,“從三月份到現(xiàn)在,樂團演繹了很多大型交響樂做,年輕樂手都蠻不錯。”徐東曉表示,大師班對一個城市的交響樂水平發(fā)展有深刻的影響,“今年已經(jīng)是第三屆‘藝·青島’大師班了,這其中不僅有琴童,也有很多演奏員和音樂教師參與,大師班邀請專家給予全方位的指導,提高了業(yè)務水平,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德國作曲家Enjott Schneider為中提琴和二胡創(chuàng)作的《馬可波羅組曲》,也是這位作曲家專門為中提琴家盛利打造的作品。盛利表示,“這個作品從形式到曲風都是新的創(chuàng)新,西洋樂與中國作品的結合讓大家有新穎的聽覺體驗。中提琴和二胡都是弦樂,從律制和音色都有不同。中國和西方兩種樂器之間時而對話、時而商量、時而‘吵架’,在這個過程中雜糅、爭鋒最終融合,觀眾可以欣賞到東西方弦樂各自的不同和優(yōu)勢。”青年作曲家任安的《五月的風》(第一章)展現(xiàn)了清晰的青島音樂文化特色,船工號子與民歌的素材采集更讓青島觀眾深受觸動。這場音樂會也由此賦予了濃重的海洋文化色彩。
大師班受益匪淺
2021“藝·青島”音樂大師班包含三場音樂會和多場大師課,從5月30日至8月21日,大師班分三個階段傳授琴藝,中國愛樂樂團小提琴首席陳允,中央音樂學院長笛教授韓國良,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中提琴教授盛利,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小號教授陳光,中國著名長號演奏家劉洋,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黃辰星,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家麗達等名家將為學生一對一授課。本屆大師班最大的特點是加入“家長課”,不僅傾囊傳授,而且“授人以漁”,讓音樂大師教會家長如何培養(yǎng)琴童。
中提琴演奏家盛利對本屆大師班非常贊賞,“此次大師班,每個學員都感覺特別充實、有意義。我個人感受是,青島市歌舞劇院能做成演出、培訓、人才培養(yǎng)齊頭并進,專業(yè)和業(yè)余都能兼顧,我覺得非常了不起。尤其劇院演出任務非常繁重,教育也繁重,兩個繁重加起來,對社會貢獻了不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