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消息,近日,云南的15頭野象備受關(guān)注。它們離開原來的棲息地一路向北,即使面對“象友”扭頭回家、小象偷喝酒糟“宿醉”等等“意外”,也沒停下即將逼近昆明的步伐??粗@一群似乎迷路的野生亞洲象群,網(wǎng)友們操碎了心:蹲守航拍的象群、猜測它們的目的地、思考其遷徙的原因...連續(xù)上“熱搜”。
象群為什么要向北遷徙?它們接下來會去到哪里?人類能怎樣介入它們的活動?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對話一線追蹤野象的亞洲象研究者——云南大學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陳明勇。
完成首次成功引導!但距離象群“回到正軌”,還需相當長的時間
自大象向北遷徙以來,陳明勇和同樣在一線工作的專家、工作人員就通過食物引誘和道路封鎖并行的方式,試圖溫和引導象群改變其前進方向,然而多次人為糾偏都沒能奏效。
陳明勇教授介紹,5月31日晚,在青玉米、菠蘿和香蕉的“誘惑”下,前方終于迎來了第一次較為成功的引導:“我們用了兩個方法。一個就是食物的引誘,我們給它預定了一條道路,在道路上提供了一些食物,買了一些玉米、菠蘿、香蕉,這種相對味道重一些、香一些的食物;還有香蕉這種出現(xiàn)在它們附近、被它們吃過的食物”,另一方面,對通向市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的道路進行封堵,也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大象對前行道路的選擇。終于,餓了幾天沒吃飽的象群,在被引導的那條道路上,大快朵頤數(shù)小時,滿足了自己,也沒辜負大家的希望。

亞洲象在遷徙途中 王溪 攝
但這次成功的引導是否具有偶然性?距離最終的成功糾偏還需要多久?陳明勇表示:“我們會好好總結(jié),用有堵有疏的方式,在不過多干預、不激怒它們的情況下,適當校正一些方向,柔性引導它們”,但大象畢竟是動物,人為制定的計劃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監(jiān)測團隊白天用光學鏡頭、夜晚用紅外熱成像鏡頭的無人機全天候跟蹤,工作人員認為,完全調(diào)整象群前行的方向還需一定時日,但在成功經(jīng)驗的指導下,象群“回歸正軌”有了更多可能。
一路向北,并非刻意為之?可能是在高速公路附近“迷路”
一直跟隨象群前行的陳明勇教授介紹了亞洲象喜在夜間活動、夜間遷徙的習性,“它活動的時間是四五點開始下山找吃的,然后開始遷徙,一直走到凌晨”,但是亞洲象走起路來的速度還是很快的,一夜行走十幾公里算是比較快的速度,這也是監(jiān)測隊需要24小時不間斷跟隨象群的原因。
但作為對方向有著非常強的記憶力、方向感非常好的動物,大象迷路的可能性極小,這次的偏航或許和象群中的小象有關(guān),“象群里有幾頭小象,差不多只有一個月左右,它們翻越高速公路時翻不過去,在那里繞了很長時間”,陳明勇認為,或許正是那次耽誤時間的跨越,混淆了象群前行的方向,把北當成了南,回家的旅途越來越遠。
在陳明勇教授看來,象群后來不再顧忌小象、不斷加快前行速度的行為,也正好暴露了它們的“焦慮”:“按理來說它們不會進行這種每天的、長距離的遷移,現(xiàn)在有點趕路的意思”。

亞洲象在遷徙途中 王溪 攝
熱帶雨林保護區(qū)不能滿足亞洲象,建議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
野生象群從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棲息地出走,是否是因為原本的棲息地受到了影響或干擾?陳明勇表示了對這種推測的認同:“基地保護得太好,會失去其適合亞洲象生活的理想狀態(tài)”。

亞洲象在遷徙途中 王溪 攝
陳明勇曾在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工作超過二十年,他介紹說,從2018年的290頭左右,到現(xiàn)在的300多頭,不斷增加的亞洲象數(shù)量,碰上原始森林食物的減少……象群的生活確實會受到影響。
按照人類理想建設(shè)的亞洲野象棲息地,其實還是應該符合象群本身的發(fā)展需要。因此,為了長遠考慮,陳明勇建議,應當專門為亞洲象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不是說你把林子保護得越密你對它越好,這種觀念要進行一些轉(zhuǎn)變,管理的模式就要相應的進行轉(zhuǎn)變。因為原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禁止進行人工干預的,主要是讓它自然演替。那么,將來應該對基地做一些適當?shù)娜斯じ深A。”
當然,這可能還是一個需要從長計議的課題。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