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2日訊 “各位父老鄉親大家好!您現在聽到的聲音來自‘鋪集之聲’音頻廣播。今天咱們來學習‘紅旗渠精神’。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紅旗渠……”清晨7點,膠州市鋪集鎮的“紅色大喇叭”準時響起了悠揚的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隨后進入黨史學習板塊。今年,膠州市鋪集鎮投入80萬元,給69個村莊社區安裝了“紅色大喇叭”,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到鮮活的黨史知識。

“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決策,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鋪集鎮崔家河村村委辦公室一隅,擺放著顯示屏、話筒。只見村黨支部書記劉志強按下開關,村里的10個喇叭開始播報黨史教育內容。這些課程大多由黨員志愿者義務播報,也向市民、村民開放報名報道,讓大家不僅能收獲知識,還能參與其中,成為紅色黨史“分享者”。

據了解,“鋪集之聲”音頻廣播依托覆蓋各村的應急廣播系統,于今年2月份正式上線。節目每周錄制三期,每次時長約20分鐘,定時在刷成鮮明紅色的村頭大喇叭播放,各村也可加播特色內容。總體涵蓋黨中央大政方針概覽、市鎮工作動態、惠民政策解讀、身邊的德孝故事等。

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廣播在鄉村地區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劉志強和記者介紹,以崔家河村為例,其一半以上人口由60歲以上老人構成,雙親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也不在少數。對這兩類人群而言,手機、電腦具有一定使用難度,廣播、電視是更易接觸的傳媒渠道。而“大喇叭”的黨史教育內容,不少由鋪集土話錄制而成,使播報內容不再“一板一眼”、難以親近,有效拉低了群眾陌生感。在播報時間上,也多選在清晨、中午、傍晚等農事休息時段,便于村民收聽。

崔家河村村民劉京古和記者介紹,自己年輕時是建筑公司的技術工人,退休后回到村中務農。作為一名老黨員,每回村里的“紅色大喇叭”響起紅歌,他都會認真收聽之后的黨史教育課程。對于已近70歲的他,不少黨史故事他早已耳熟能詳,但卻百聽不厭。

“廣播里也有我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所以一聽就有興趣。有時我在田間地頭,或者在村里的體育廣場散步,一邊干活、鍛煉一邊聽。”參與垃圾分類志愿工作的劉京古還特別提到,村里設置“大喇叭”后,防火防汛、垃圾分類等即時、實用信息的傳遞變得更為暢達,村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意識也提高不少。

2018年起,膠州市借助遍布城鄉的廣電網絡,進行應急廣播平臺的搭建。目前,已建設完成7個鎮街的應急廣播系統,并配置鎮級播控平臺6個,管區播控平臺12個,安裝“紅色大喇叭”等設備665對,覆蓋村莊301個。其中,鋪集鎮69個村莊社區已全面安裝上“紅色大喇叭”,錄制節目20多期,播放60余次。
據悉,下一步,膠州將在全市推廣“紅色大喇叭”廣播系統,通過各鎮街、村莊、社區的大喇叭,宣講黨政理論、講好紅色故事,做好疫情防控知識和普法教育宣傳等。(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羅震 文/圖)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