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8日訊 青島市第六人民醫院國醫館以中醫自然療法為基礎,通過應用針刺、艾灸、穴位埋線、督灸、臍灸、耳穴壓丸、電針、拔罐、穴位貼敷、中藥熏蒸等傳統非藥物療法,結合現代設備儀器,在中醫辨證施治原則指導下,為廣大患者提供個性化中醫理療服務。
國醫館負責人任萃萃在采訪中談到,如何“治未病”及養生保健是當下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過多藥物治療可能會加重肝臟負擔,所以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關注中醫綠色療法養肝護肝治肝病。六醫是治療肝病的專科特色醫院,國醫館開展的穴位埋線治療脂肪肝和養肝護肝貼治療是中醫治肝病的兩大特色療法。
穴位埋線治療
據悉,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脂肪肝患者逐年增多。脂肪肝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為 10%—16%,在肥胖患者中的檢出率高達38%,脂肪肝患者還常伴有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代謝紊亂疾病,嚴重者會發展為脂肪性纖維化及脂肪性肝硬化。
任萃萃介紹,穴位埋線療法是針灸的改良和延伸,并具備針刺“靜以留之”的長期作用,線體在穴位內慢慢軟化、分解、吸收的過程對穴位產生一種柔和而持久的刺激,從而達到慢性疾病長期治療的目的。
埋線對于減肥的幫助主要是四個方面:抑制食欲、減少吸收、加速代謝、整體調理。其優點是省時便捷,每周只需治療1次,每次治療只需要15分鐘,治療頻次少。
32歲的男性患者張先生,因肥胖、重度脂肪肝、血脂、膽固醇及尿酸高并伴有乏力、四肢懶動、口苦、大便不成形等癥來進行埋線減肥治療,埋線治療兩個療程后,體重下降,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尿酸指標等恢復正常,B超顯示重度脂肪肝變為輕度,患者明顯感覺身上有勁了,口不苦了,大便改善明顯。
另外,埋線療法還可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咽炎、胃炎、潰瘍性結腸炎、便秘、頸椎病等。
50歲的王女士有哮喘病史20余年,鼻炎多年,平時易出汗,動則汗甚,喘息氣短,每遇受涼及刺激性氣味時,出現咳嗽,噴嚏連連,逢遇季節交替時節哮喘必發,發時喘息、胸悶,甚則整夜端坐,多年來一直依靠中藥及激素治療。后經穴位埋線治療,出汗較前減輕,鼻炎未再發作,哮喘得到控制。
52歲的彭先生近兩年反復出現慢性腹瀉,平時每遇到受涼或飲食失調時則出現腹瀉,多則一日3至5次,并伴有疼痛和乏力感,后經穴位埋線治療,腹瀉好轉未再犯。
養肝護肝貼治療
中醫認為“天人相應”,在疾病的調治過程中,將平衡人體陰陽與四季氣候有機結合,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黃帝內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取溫經之品對特定穴位進行貼敷,以氣相應,以味相感,通過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溫煦機體陽氣,驅散內伏寒邪可調養內體,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據任萃萃介紹,養肝護肝貼常用于治療慢乙肝等慢性肝病患者的右上腹痛、食欲差、乏力、腹脹、口苦、眼干眼澀等癥;此外還適用于失眠、頭痛、眩暈、更年期綜合征等。
65歲的李先生平時肝區時有隱痛感,貼敷養肝護肝貼后,明顯感覺肝區不疼了;63歲的潘女士有慢性腸炎,每遇受涼或飲食不適就出現腹脹、腹瀉,貼敷治療后腹瀉緩解了;張先生貼后感覺胃舒服了,脹痛感消失的同時也能吃下飯了;董女士平時肝區及上腹部時有不適感,貼敷治療后肝區舒服了,腹部也不脹了,身上也有勁了,每次貼敷治療后精神狀態都很好。
督灸和臍灸治療等
督灸是依據經絡學說中督脈循行理論,結合傳統灸法的特點,在督脈上施以隔藥或隔姜或隔蒜灸的療法,具有預防保健、增強抵抗力和抗衰老的作用。
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督灸取艾之辛香,以火之熱性,可溫通經絡、益氣補血、補虛扶正、協調陰陽。灸督脈可以培補命門之火,激發腎間動氣,從而起到溫腎益精、培本固元等作用。
68歲的趙女士平時畏風怕冷明顯,乏力,飲食寒涼后易腹痛、腹瀉,夏季炎熱時仍需穿長袖、長褲、厚襪子,不敢吹空調,冬季甚則穿兩個羽絨服,督灸治療后,乏力、怕冷明顯緩解,夏季也可以穿短褲裙子了。
督灸治療主要用于強直性脊柱炎、風濕骨病關節炎、腰椎病以及陽虛怕冷、肩背漏風等癥。并可用于疾病的預防和保健。
臍灸治療常用于急慢性腹瀉、腸炎、胃炎、肝硬化腹脹、腹水、關節炎、寒濕痹癥等疾病。
此外,國醫館的冬病夏治三伏貼也吸引了不少患者。三伏貼治療固正扶本、增強機體免疫力,并且因人辨證施方選穴,因病治宜。(觀海新聞/老年生活報記者 趙玲玲)
責任編輯: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