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陳疃鎮藍莓種植基地。日照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大鵬
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6月2日,陣雨初晴,在日照市陳疃鎮的藍莓種植基地,滿山藍莓香。
陳疃鎮位于日照東港區西部,是日照水庫水源地。在過去,這里因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主要以石材產業為主,經濟發展乏力。
撬動一地發展,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支點。2005年,陳疃鎮開始發展藍莓產業,從最初的十幾畝發展到現在的2.5萬畝,占全省藍莓種植面積的30%。擁有龍頭企業16家、標準化藍莓種植基地28個。2020年,鮮果產量達8000噸,產值4億元,帶動農民增收4000余萬元。
行駛在日照水庫上游的陳疃鎮西尚溝村主路上,綠樹掩映,鳥語蟬鳴,“庫區”“山鄉”的定位,讓陳疃鎮依舊保留了山野靈氣。大片淺山丘陵被綠油油的藍莓樹覆蓋,一人高的藍莓樹一眼望去看不到頭,樹上掛滿了漿果,不時有果農穿梭其中采摘忙。時值藍莓收獲季,山路上中型貨車來往頻繁,裝滿藍莓的采摘箱放置在路旁等待運輸。
在一塊插著19號牌子的地頭下車,跳過路邊流水清清的溝渠,“這就是我們村、我們鎮,甚至整個日照最早的一片藍莓園了。”這片藍莓園的管理員、西尚溝村原黨支部書記周玉升說。順著周玉升的手指望去,烈日之下,一片翠綠的藍莓樹枝干遒勁,生機勃勃。
“2005年,國家藍莓樹莓產業協作組的王賀新教授想找一塊地方試植藍莓,他的一個學生是我們村的,就推薦了自己的家鄉。通過檢測土壤發現,我們這兒土壤偏酸性,正好適合藍莓生長。”周玉升介紹。藍莓種下去,到了第五個年頭開始結果,當年就收獲了藍莓果90多噸,一斤藍莓賣到了260元。“這還不算啥,2011年,企業光支出村里的用工費就有160多萬元!”采摘季節一天得需要用工幾百人,在藍莓園打工的村民一年能掙2萬多塊錢。如今不光周邊村村民來藍莓園打工,這段時間還有遠從棗莊過來打工的七八十人。
一粒小果實帶動一地產業發展走上快車道,陳疃鎮在藍莓特色產業“做大、做細、做精”3個方面進行突破。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換、租、轉、招等方式,以村集體為單位引導群眾合理流轉土地,確保土地集中連片,提高產出效益。投資4136萬元,建設了“莓香河畔”扶貧基地項目,建設冬暖式藍莓大棚106座。投資4700萬元,建設東港區藍莓產業園扶貧基地項目,建設冬暖式藍莓大棚95座,引進綠寶石、珠寶、追雪等藍莓新品種,實現當年栽植,第二年摘果,盛果期每畝收益可達12萬元左右。這些項目的建成,拉長了陳疃藍莓鮮果上市時間,擴大了藍莓市場占有率。
“今天摘的果,明天就清庫了,基本沒有存貨。”稼盛(日照)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李哲一介紹,該公司在陳疃鎮有兩千畝藍莓種植基地,一天采摘藍莓25噸到30噸。雖說鮮果供不應求,但陳疃鎮并沒有止步于鮮果銷售。建立藍莓深加工園區,園區內藍莓灣、美露藍莓、蘭香食品等多家公司均已發展了藍莓果醬、藍莓果酒、藍莓餅等系列產品。其中,莓美噠旗下藍莓產品已經入駐華北47家大潤發超市,稼盛農業銷售網絡遍及全國,主要供應蒙牛、伊利等國內大中型生產企業。“由于這邊是庫區,在這邊建加工廠會污染水源,所以都在外地代工。”李哲一說。即便不是非常方便,鮮果也不愁賣,但公司仍堅持向二產拓展產業鏈,“隨著種植面積擴張,藍莓產量增多,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必然是大勢所趨。”
以“藍莓+”融合發展為導向,陳疃鎮建立藍莓深加工園區,通過延長產業鏈拓寬藍莓產業發展之路。做強“藍莓+”產業鏈條,依托日照水庫、蔡莊古村落等優勢資源串點連線,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連續8年承辦“日照市藍莓文化旅游節”的基礎上,打出自己的特色牌、旅游牌,從而實現從一產效益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的轉變。(日照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大鵬 濰報全媒體記者 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