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在省文化和旅游廳為慶祝建黨100周年所開展的“8個100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中再創佳績。
濰坊有21個革命場館特色展,入選“山東省慶祝建黨100周年100家革命場館特色展陳推介名單”,數量居全省各地市首位,超出第二位2倍多,另有11個紅色文化特色村,入選100個“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創建名單”,完成入選數量超10%的任務目標。(來源:濰坊融媒)
山東省慶祝建黨100周年100家革命場館特色展陳推介名單:
濰坊市(21個)

諸城市王盡美烈士紀念館

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

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

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管理員魏鐵良講述烈士事跡。攝影:齊英華
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創建名單:
濰坊市(11個)
昌邑市卜莊鎮西董村
昌邑市龍池鎮北白塔村
昌邑市龍池鎮馬渠村
昌邑市下營鎮火道村
坊子區工業發展區涌泉村
青州市高柳鎮北段村
青州市高柳鎮東朱鹿村
壽光市田柳鎮崔家莊村
諸城市石橋子鎮劉家莊村
諸城市桃園區黑王家溝社區插旗崖村
諸城市枳溝鎮北杏社區
昌邑市卜莊鎮西董村
卜莊鎮西董村位于昌邑市東北11.5公里,距離東冢街1公里,東靠尹家莊,西近后張,南距岳家,北至海眼村,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該村以保護中共膠北特委舊址為主,在不斷挖掘昌邑縣第一個基層黨支部的同時,通過繼續強化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整合各類特色優質資源,走出了一條“農、文、旅”結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實施鄉村文化供給“一村一策”,成立鄉賢聯誼會,快板、秧歌等宣傳隊,完善建設農村書屋、村級文化廣場、健身廣場。



昌邑市龍池鎮北白塔村
北白塔村位于龍池鎮區北1.5千米處。北白塔村東南建有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是多個黨政機關和中小學及省內各個院校的黨性教育基地,也是山東省內多個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打卡點。多年來,每逢重要節假日,機關、學校以及社會各界都紛紛到北白塔抗日殉國烈士祠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在傳播先進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中發揮了主陣地作用。



昌邑市龍池鎮馬渠村
馬渠村位于龍池鎮區南2.5千米處,現有980戶,3150口人,是龍池鎮第一大村。以馬渠村史館為中心,龍池鎮對名人故居進行了保護性整修,對紅色文化和名人文化進行了挖掘整理,建設了集中展現紅色歷史的“村史館”和“英模館”,打造出“紅色馬渠”政德政風教育基地。另外,還對昌北縣委宣傳部舊址、陳挺舊居、魏堅毅故居進行了保護性修繕。龍池鎮結合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將馬渠村歷史文化展示工程作為重要的政德政風教育基地,成為紅色文旅路線的重要景點,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昌邑市下營鎮火道村
下營鎮火道村地處新海路和下小路交叉路口以北1公里。近年來,火道村在鎮委、鎮政府的支持下集聚資源、集中力量,圍繞“三個紅色文化館”主題,推進紅色火道特色文化村建設。2018年對李福澤故居進行了專業維修保護,著力將其建設成集愛國主義教育、歷史人物展現、昌北民俗展示于一體的重要文化陣地。投資建設火道知青館,重點展現知識青年積極參加本地經濟、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建設的光輝歲月。投資建設村史館,全面反映了幾代火道人民傳承紅色初心、愛黨愛國為民的光輝歷程。



坊子區工業發展區涌泉村
涌泉村位于坊子工業發展區西部,濰萊高速路與濟青高速路轉盤路口西北側。中共濰南縣委舊址位于涌泉村。建筑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間,為當地文武舉人胡同的西南部一處院落,總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涌泉是濰南縣委縣政府時間最長,也是最后的駐地。目前,該舊址已按照歷史原貌進行了復原,房屋進行了修繕加固,新建濰南縣委紅色廉政文化展館一處,陳列了大量革命戰爭年代的歷史文物。這里是“濰坊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濰坊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濰坊市黨史教育基地”“濰坊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等。2021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



青州市高柳鎮北段村
該村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涌現出眾多革命英模,“一門九烈”“一門三烈”是其中的代表,省級文保單位段村烈士祠就位于該村,祭奠著600多名革命烈士的英名,并設有青州北部黨史展和英雄事跡展,是青州開展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該村在鎮黨委、政府領導下十分重視紅色文化傳承,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服務人民群眾,將打造紅色文化特色村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青州市高柳鎮東朱鹿村
該村是革命文物的富集區,全村有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的革命遺跡、遺存十余處;該村保留下來的古建筑較多,是青州北部保存現狀較好的古村落,且多與土地革命至解放戰爭期間的歷史事件相關。2020年底,該村革命文物以東朱鹿村紅色堡壘舊址之名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該村是高柳鎮重點打造的紅色文化特色村,正興建青州黨史紀念館及紅色旅游配套設施。由于該村是歷史上益壽臨廣四邊縣機關駐地,紀念館建成后,該村將成為魯中北部地區黨史教育和紅色旅游重地。



壽光市田柳鎮崔家莊村
崔家莊村位于田柳鎮中部。崔家莊村1925年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118名。崔家莊村民風淳樸,村“兩委”班子凝聚力強、戰斗力強,先后獲得省級文明村、濰坊市文明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壽光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村、模范村等榮譽稱號。崔家莊人李植庭是壽光市唯一一名入選《全國教育界名人大辭典》的教育界名人,他傾注畢生精力辦學五十余載,1915年創辦的雙鳳學校(后更名為植庭學校)就坐落于崔家莊村內,是壽光早期黨組織的“革命搖籃”。



諸城市石橋子鎮劉家莊村
劉家莊位于諸城市石橋子鎮西南部。這里紅色文化底蘊深厚,1945年,在這個村莊上演了悲壯的劉家莊抗日自衛戰,劉家莊村民展現出了不畏強敵、不怕犧牲、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劉家莊將紅色文化元素有機融入規劃建設中,圍繞突出劉家莊抗戰紀念館這一重點,對村莊進行進一步打造提升,建設劉家莊紅色旅游綜合體,實現紅色文化建設與產業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打造紅色文化鮮明、田園風光宜人的美麗村居。



諸城市桃園區黑王家溝社區插旗崖村
插旗崖村位于桃園生態經濟發展區駐地東南3公里處。除了怡人的自然風光外,插旗崖村還富含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解放戰爭時期,北海銀行造幣廠(該行所發行的紙幣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山東革命根據地的主幣,在解放戰爭時期成為山東解放區乃至華北、華中解放區的本位幣)曾秘密遷駐于此。插旗崖村人憑借村子隱蔽性強的特點,秘密配合北海銀行的戰士們星夜鑄幣,多次躲過敵人的搜查。 按照桃園區“挖掘文化資源,用好生態資源”的發展思路,插旗崖村自籌資金50多萬元,在村中心建成一處紅色文化廣場,在村東部規劃建成紅色驛站、紅色書屋和插旗崖農民藝術苑,多方位詮釋黨建元素,多形式組織紅色文化活動,逐漸叫響了插旗崖村的紅色文化品牌。



諸城市枳溝鎮北杏社區
諸城市枳溝鎮北杏社區位于喬有山下,濰河源頭,諸城市西南角,是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同志的故鄉。北杏社區的歷史變化中最讓人難忘的還是那段民族覺醒的年代,在當時涌現出了以王盡美同志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志士,他們的精神影響著世世代代的北杏人民。近年以來,該社區依托王盡美故鄉的優勢資源,全力打造盡美紅色文化旅游小鎮。目前,王盡美故居一直保存完好,在故居周邊,正在建設著盡美干部學院、盡美精神教學研究中心、古村落、商業古街等,外圍開發建設了北杏千畝農業設施園區、喬有山紅色農耕體驗區等,逐步形成了以紅色教育旅游結合休閑采摘觀光為一體的盡美紅色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