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6月13日
地點:日喀則桑珠孜區(海拔3860米)
天氣:25℃/11℃ 多云
在日喀則市區,有一處非常著名的建筑,無論在市區的哪個樓上,甚至在南郊的田野中,都能看到它。它,就是宗山和其上的宗堡,被稱為“小布達拉宮”。這張對比照片,就是1997年與2021年的宗山。因宗堡建于海拔4000米的宗山上,使其成為日喀則市區最顯眼的地標性建筑之一。圖中可見,1997年的宗山,是一處遺址,山下的房屋是二層土坯藏式民居。而現在,山上重建了巍峨的宗堡,山下也新建了3層樓房,門頭鱗次櫛比,市場繁榮。

宗山宗堡

俯瞰宗堡
據《日喀則市志》記載,宗山遺址位于日喀則市北約800米的日光山上,是舊西藏地方政府舊宗的宮殿,1360年奠基,1363年竣工。所謂“宗”,本是建筑的稱謂,特指“碉堡”“堡寨”,后引申為舊地方政府及其所在城堡的指稱,是舊西藏地方政府設立的一級行政機構,因有準軍事性質,且多見于高峻險要之地,故俗稱“宗山”“宗堡”。
晨光里的宗堡(點擊圖片查看日喀則宗山全景VR )
日喀則宗山在元末明初曾一度是全西藏的政治中樞。據《元史》等文獻記載,十四世紀初,西藏大司徒強曲堅贊建立帕瑪竹巴政權,將原“十三萬戶”改為“十三宗谿”,建立西藏的宗谿制度,并將政治中心從夏魯遷到日喀則,取名“溪卡桑珠孜宗”,“溪卡” 意為莊園,“桑珠”近于“如意”,“孜”表示“顛峰”,“溪卡桑珠孜”即“如意莊園”,簡稱“溪卡孜”,又稱“喜格孜”,這就是“日喀則”的音譯來源。
1642年和碩特汗國固始汗取得統治權,全藏政治中心重回拉薩,溪卡桑珠孜宗政府管轄的范圍縮小到本地區,城市名稱中意味著最高地位的贊美詞“桑珠”亦被取消, 僅保留簡稱“溪卡孜”,“溪卡桑珠孜宗”也只能稱“日喀則宗”了,而桑珠孜宗堡的美稱卻在民間流傳下來。當時政治中心轉移,贊美詞“桑珠”(如意)接著被取消,溪卡桑珠孜改名為溪卡孜,可見桑珠孜的含義地位很高。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批復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青島對口的原縣級日喀則市改名為桑珠孜區,也就把最吉祥如意的名稱又叫了回來。

雪后宗堡
從歷史上看,“桑珠孜宗”為十三宗中最后設立的一宗,建筑功能和樣式考慮很周全。加之日喀則在當時的重要地位和強曲堅贊的直接過問,桑珠孜宗堡在尺度規模、型制等級和精美完善程度上均高于同期建造的其他宗堡,以致在落成后,強曲堅贊滿意地認為“完成了自己理想中的一切夙愿”。舊宗堡在山巔臺基之上建木石結構4層平頂房屋,高大雄偉,總高120多米,建筑外觀與拉薩布達拉宮相似,故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實際上桑珠孜宗堡的修建比布達拉宮在清初的擴建還要早300多年,據說,清康熙年間重修布達拉宮時,正是以日喀則桑珠孜宗堡建筑作樣板,只是在規模上有所擴大、增高。桑珠孜宗堡稱得上西藏城堡建筑中出類拔萃的代表作,宏偉、多功能又安全,是高原環境長期比較選擇的優秀結果,其優秀特質難免影響了之后西藏多個山巔宮堡建筑。

宗堡在市區是最顯眼的建筑之一
木石結構的宮堡,因歲月侵蝕和人為的破壞逐漸損毀,只存部分建筑墻基等遺跡,這在第一張1997年的老照片中清晰可見。鑒于宗堡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和文物保護的必要性,2004年開始,援藏人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宗堡進行了恢復重建,讓它重現昔日的雄姿。宗堡東側還留下了30多米長的廢墟,只加固而不修復,以求保存一頁歷史真實。現在的宗堡變身成日喀則宗山博物館,是了解日喀則歷史和十八縣區特色文化的一處網紅打卡地。(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責任編輯:孫源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