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方機廠廠區拆除,廠史和地方史民間研究者加快了史料發掘、研究步伐。近日,記者幸遇青島已故畫家赫保真留下的一組建國初期“中蘇友好號”老照片后,引發了一次十余人參與的史料考證集體接力,還原了當時具有全國影響而地方史缺乏記載的歷史事件。


赫先生弟子郭明華保存的這三張四方機廠“中蘇友好號”機車照片原件,含有大量信息:從車身上“紀念偉大十月革命節三十二周年”字樣,判斷拍攝于1949年11月前后;從車身“鐵道部四方機廠義務勞動業余搶修”,和一張照片背面標注的“四方機廠職工義務勞動搶修勝利的果實”字樣,可以判斷是四方機廠的出品;從環境辨認和橫幅部分字樣“友好號落成典禮”,可知是在四方機廠機車車間門口的儀式;從手寫的一段文字中,可知照片持有者是參與了該車裝飾的人,工廠贈送照片以示謝意和留念。郭明華介紹,這位參加機車裝飾的就是著名畫家、時任青年中學音樂、圖畫教員的赫保真(1904—1987)。他說,青島當時剛剛解放,四方機廠缺乏專門美術人才,是青島市選派赫先生等為該車進行美工裝飾。另外,車頭車身還有中俄雙語的“學習蘇聯”、“建設中國”字樣,以及機車的編號“ ㄇㄎ 1969”。而且,一張照片背面,還有“青島工人報、二欄高(十七高)、十四字”等紅筆字樣,另一張背后類似字樣被白紙遮蓋無法辨認。這些鉛印時代編輯的排版標注,顯示這兩張照片可能在當時的《青島工人報》等報紙刊登過。但該車命名背景、落成后的去向,初步查閱網上信息和地方志一無所獲,卻發現1949年11月25日,由唐山鐵路工廠修復的“中蘇友好號”(1588號)在北京舉行隆重的命名典禮。另外,中車公司網上資料中兩張“中蘇友好號”照片,時間地點不詳,但不是四方機廠的這輛車。令我們疑惑的是,通常名號機車只有一臺,“中蘇友好號”機車到底有幾臺?這會不會是第一臺?它的前世今生究竟如何?
原四方機廠老職工、對廠史頗有研究的張成應詢,立即提供了1949年11月7日的《膠東日報》,刊有《向四方機廠青年學習》的文章,附有兩張模糊不清但注明是關于“中蘇友好號”的照片。文章說,該車搶修成功,是團員青年帶頭,動員了一千多位工友極度艱苦努力的成果。這是尋訪中我們第一次發現該車落成有官方報紙報道。
筆者隨后在市檔案館查到《青島日報》刊發的三篇有關報道,一篇是1950年1月7日發表的《搶修“中蘇友好號”體驗介紹》,一篇是1950年11月7日《一年來的“中蘇友好號”》,一篇是1951年12月4日《四方鐵路工廠鍋爐場工友提前修好“中蘇友好號”》。因為字跡模糊大多難以辨認,只讀出如下關鍵信息:《搶修“中蘇友好號”體驗介紹》報道說,“通過搶修,團員和青年對增強中蘇友誼的認識都大大提高了。大家都希望能修的最好,成為最標準、最漂亮的機車”。該車開赴北京時,四方機廠選派了工人代表,“沿途受到各地人民的熱烈歡迎,現在代表們已榮歸多日了”。《一年來的“中蘇友好號”》透露,“中蘇友好號(1969號)機車自出廠到現在,已安全運行將近六萬公里……這臺車經常受到表揚……沒有出現過任何大小責任事故。”
四方機廠有無該車官方記載,曾在廠檔案室工作的老職工于涌提供了廠志,并請來張成和原廠志辦公室主任王學讓。年近八旬、記憶清晰,堪稱四方機廠“活檔案”的王學讓說,廠志只有簡單記載。這段大事記中的文字是:“11月4日,工廠經過18天的積極搶修,提前4天修復1969號破舊機車,北京中蘇友協總會發來賀電。11月26日,該車開往北京”。
至此,參與裝飾的美術師獲贈、作為一手圖片資料首次披露,這組照片的史料價值充分體現,幾近湮滅的歷史碎片逐漸拼接起來。第一,歷史上至少有過兩臺“中蘇友好號”機車(后來查《中國中車志》證實只有這兩臺),四方機廠的這一臺(1969號)比唐山鐵路工廠的那一臺(1588號)修復、命名稍晚幾天,至少到1951年還在線上,每年安全運行數萬公里。第二,有資料說,1950年9月的“國慶周年號”是建國后四方機廠修復組裝的第一臺蒸汽機車。首次見到照片的王學讓說,可以說這臺“中蘇友好號”是四方機廠建國后成功修復的第一臺機車。第三,當時作為青島解放后第一家中共機關報的《膠東日報》第一時間給予報道,剛剛創刊的《青島工人報》有過報道也可以間接證實,《青島日報》給予三次重點報道,表明這是當時本地的重大事件,也是建國初期中蘇友好的標志性事件。
沒有查到該車赴京參加命名典禮的官方信息,記者認為考證可暫告一段落,6月13日下午在青島日報社《觀海》客戶端發出《青島老畫家赫保真藏品重現建國初期老四方廠歷史瞬間》一稿。意外的是,發稿后陸續接到各方反饋,獲得了老電稿、老報紙、老版書中更多權威信息、珍貴史料,既進一步證實了此前溯源的可靠性、可信度,也對有些缺失給予了填補。
新華社和香港《大公報》及上海《大公報》的官方消息,一致確認了我們此前看到的民間信息:1949年12月1日在北京舉行了四方機廠“中蘇友好號”機車命名典禮。資深媒體朋友提供的新華社1949年12月1日北京電表明,這第二臺“中蘇友好號”命名典禮之盛大熱烈、規格之高,不亞于第一臺。消息說,“這臺機車是青島四方鐵路機廠的工人們為紀念偉大的蘇聯十月革命節實行義務勞動而修復的。在此以前,唐山鐵路工廠已修造了第一臺“中蘇友好號”機車,所以,青島工人這次所修成的是中國鐵路工人修成的第二臺“中蘇友好號”機車。參加今日盛典的有鐵路職工及各機關學校團體代表共三千多人。二時半,典禮開始,在《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樂聲中,被裝飾得嶄新的“中蘇友好號”機車徐徐開入車站,車站上頓時掀起了一片掌聲與歡呼聲。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總干事錢俊瑞剪彩后,“中蘇友好號”越過彩線進入站臺。接著由中蘇友好協會總會代表向青島四方機廠的工人代表們獻花。”喜出望外的是,一位年輕人還熱心查到上海《大公報》1949年12月16日《大公畫刊》兩幅清晰照片,是“中蘇友好號”抵京及各界人士歡迎的場景。

張成剛剛從網上尋獲的1949年11月5日《膠東日報》,發表了《“中蘇友好號”、“新青島號”昨舉行落成典禮》、《“中蘇友好號”機車試車結果良好》、《四方機廠業余搶修工作中青年團員始終帶頭》、《中蘇友協總會電賀四方機廠職工并給“1969”號機車命名》四篇文字稿件,這鎖定了該車落成典禮和老照片拍攝確切時間是1949年11月4日,也把《膠東日報》首次報道時間比我們之前認定的前推了兩天。張成又翻箱倒柜找出出版于1961年的《膠濟鐵路史》,再次發現詳細記載:該車原是四方機廠1946年安裝的一臺機車,由于許多機件是日寇留下來的,不合標準,不能行駛了。全廠參加義務勞動的有1684人,占職工總數的85%以上。該車搶修落成于11月4日,12月1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了命名典禮,《膠東日報》為此發表了社論。


這次截稿也許是大家期待的圓滿結果,也許使更多史料溯源保持熱度。起初的困難重重,后來的柳暗花明,顯示地方文史研究中,民間、官方、媒體資源互補的優勢。而基于文化傳承的集體智慧,是讓這座城市的輝煌過往滋養美好未來的精神營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同俊)
責任編輯:劉聰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