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16日訊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可利用紅外光進行能量合成,該研究為認知深海微生物的光能利用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普遍認為深海是一個黑暗的、由化學能支撐維系的生態系統,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深海熱液區尤其是高溫煙囪體附近可以發出以紅外光為主的地質熱源光。圍繞深海熱液生態系統的微生物是否可利用地質光源進行特殊“光合作用”等學術界關注和爭議的焦點,海洋所孫超岷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證明了深海微生物能夠利用紅外光作為能量來源,并揭示了其工作原理。
研究人員基于“科學”號于2018年從深海熱液口附近采集的沉積物,采用紅外光富集培養技術從沉積物樣品中獲得了一株正黃胞球菌。研究發現,相比于其它類型的光,該菌株在紅外光的照射下可獲得最快生長速度。進一步研究發現,該菌株不包含葉綠素等物質以進行光合作用,而其細菌光敏色素則發揮關鍵作用,可顯著增強能量產生,最終促進菌株的快速生長。
該研究為評估地質熱源光對深海熱液生態系統的貢獻提供了理論依據,并為深入開展高溫熱液生態系統特殊能量代謝機制及低能量光能利用研究提供了范例,研究成果15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環境微生物學》。(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