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16日訊 “賴”在家門口十幾年的雜物堆被徹底清理干凈,住在內蒙古路30號的居民莊大媽熱情地推開家門,主動端出一杯杯茶水,讓志愿者們好好休息。

6月16日上午,一場地毯式環境秩序整治行動在大港街道內蒙古路社區最大的開放式老舊樓院里展開,百余名來自區直部門、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統戰團體、“紅色合伙人”團隊的志愿者們與街道社區工作人員一同編組深入樓院、綠化帶、平臺和樓道,合力出擊,拔釘清障,集中清理衛生頑疾和亂堆亂放,消除亂枝枯樹、高空墜落等衛生及安全隱患,共鏟除小廣告800余張,粉刷墻面300余平方,清運雜物和垃圾10噸,修剪樹木20余棵,樓院舊貌煥新顏,環境秩序大為改觀,鄰里街坊們無不拍手稱贊。

5月份以來,以市北區區直部門下沉街道成立“一線工作組”為契機,大港街道與部門成立臨時黨支部,健全“一核領航、多元賦能、區街聯動、定格認責”組織體系,打破固有的條塊限制,形成“黨建共同體”,實現了目標任務緊密捆綁、隊伍業務有機融合,握指成拳釋放合力。
新的治理架構催生新的工作載體,由街道聯合統戰部門組織召開的任務清單認領對接會廣泛匯聚統戰資源、廣大“紅色合伙人”和民間團體等第三方力量加入文明潔凈城區打造,引導各方資源與基層需求“供需碰撞”,精準對接,不但擰緊了上下左右“一股繩”,也真正下好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一盤棋”。

市北區民盟盟員孫先生說:“能和其他統戰團體的伙伴們一起,通過認領具體任務,常態化地到街道參與環境秩序整治,解決問題隱患,貢獻智慧和能量,感到很充實、很有意義?!?/span>
開放式老舊樓院經年累月遺留下來的私圈亂占、亂搭亂建和衛生死角一直是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也是老城區街道和社區工作的老大難癥結。痛點難點在哪里,哪里就是協同攻堅發力的“主戰場”。面對百姓呼聲和街道的請援,不僅要有回音,更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落地實效。針對大港轄區芙蓉山市場頑疾,市北區委統戰部門主動牽線搭橋,會同街道到西海岸新區學習便民市場管理運營先進經驗,借助專業化“外腦”和社會化力量,助力探索規范管理的方法措施;發改局發揮自身干部人脈優勢,主動協調駐地部隊,幫助解決昌樂路23號環境衛生和安全隱患問題;工信局結合自身職能,及時對接電力及通信運營商,推動解決老城區電線網線“蜘蛛網”難題。在多方共建的體系運轉推動下,一個個歷史遺留下來的“疙瘩”被逐一解開。

街道黨工委書記孫煥江表示,街道將立足長效建章立制,盤活各方資源力量,把環境提升作為當前服務群眾的最大實事,帶著責任和感情,拿出硬核措施,實現治理和惠民的雙實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通訊員 徐霄鵬 馬淑蘭)
責任編輯:喬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