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18日訊 建黨百年黨史教育活動開展以來,臺東街道為加強學習教育的有效性、全面性,確保教育成效全覆蓋,以臺東三路步行街為核心向外輻射,按照“摸底數、建臺賬、搭平臺、強管理”的工作思路,創新“空中課堂”的學習形式,構建流動黨員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流動黨員學好黨史“必修課”,激活樓院、商圈、街區的“紅色動力”。
一、破難點、統籌謀劃,激活黨史學習內生力
為克服步行街流動黨員人員構成多樣、從事行業分散、管理難、組織難、學習難等瓶頸問題,街道通過實地走訪、企業發動、社區登記等多種方式,對流動黨員的組織關系、家庭住址等具體信息進行集中排查,摸清底數,逐級建立、完善工作臺賬和黨員信息庫。組織開展張貼一枚“黨員示范店”榮譽標識、發放一個“黨員示范崗”榮譽牌、配一枚黨徽、送一本黨章、上一堂視頻黨課、送一套學習資料、建一份黨史學習臺賬的“七個一”活動,構建黨員動態管理機制,引領步行街流動黨員匯集到黨旗下,激發流動黨員參與黨史學習教育的主動性,讓流動黨員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感受組織溫度、享受組織服務,切實增強流動黨員的組織歸屬感。


二、謀創新、黨建賦能,拓寬黨史學習覆蓋面
流動黨員管理難度大始終牽制黨員活動的鋪開,為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全面覆蓋,街道突出黨建引領作用,在摸清黨員基礎信息臺賬的基礎上,多元化賦能拓寬黨員聯絡渠道。
一是科技賦能,助推“互聯網+”思維模式落地。通過借助“黨史學習微信群”、“黨群e家網格”、學習強國APP“學習小組”和“強國視頻會議”等線上形式,打造“流動陣地”“掌上課堂”,及時將黨史學習教育實時動態資訊推送給流動黨員,多元化引導流動黨員定時“掌上瀏覽”學習,貫徹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基本制度。

二是服務賦能,厚植黨和政府的關愛溫度與厚度。圍繞設點安家、定期“家訪”、送學暖心的工作思路,街道整合街區資源,定期“送學到店”,為流動黨員配送黨史學習教育相關資料,讓流動黨員時刻與黨組織保持在線,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紅色矩陣”。通過走訪及時掌握流動黨員的生活難題以及在創業發展、勞動維權等方面的經營困難,協調部門機構為其提供專業指導、咨詢、培訓等各項服務,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解決后顧之憂。

三是陣地賦能,夯實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設立在步行街上的新晉黨建引領商圈治理樞紐——“紅立方”正式啟用,一方面意味著為街區流動黨員安了新家,另一方面也是創新情景式、開放式、互動式黨史學習教育新模式的再次嘗試。在“紅立方”里,流動黨員們既是聽課人,又是主講人,街道計劃定期組織流動黨員看視頻、上黨課、讀黨史,鼓勵臺東黨員創業者們站上講臺,同黨員群眾分享黨史學習教育感悟,深度解讀臺東步行街“紅動百年”的青春密碼。

三、促共融、活動引領,構建學史力行新格局
聯合轄區商協會、紅色合伙人開展“學黨史、守初心、強黨性、擔使命”主題系列活動,涵蓋“我為群眾辦實事——黨員服務進社區”、“心中有黨旗、服務零距離”、“我為街區謀發展”等實踐內容,做實臺東商圈黨建聯盟。組織步行街黨員、流動黨員和積極分子成立“步行街黨員網格”,通過“黨群e家”平臺打造步行街線上黨群服務監督平臺,暢通線上監督渠道,鼓勵黨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反映到“黨群e家平臺”形成議題,協助督促相關部門予以解決,落實“黨員吹哨、部門報到”。并通過建立“話題群”就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等相關問題進行互動交流、探討研究,引導流動黨員為街區建設出謀獻策,共同促進街區發展。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臺東街道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建立“七個一”流動黨員動態管理機制,將紅色基因貫穿于街區的提升和發展過程,在推進黨史教育的同時,培育流動黨員的擔當精神,提高基層治理水平,助力打造“共學、共建、共治、共享”的紅色百年商街。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