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18日訊 今天,西海岸新區204國道張家樓街道海龍村附近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大貨車將路邊6棵行道樹撞倒,影響道路通行。西海岸新區交通運輸局公路中心應急安全人員接報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迅速設置警示標志,清理事故路障,協助疏導交通。70分鐘后,路障清理完畢,保障了公路完好安全暢通和過往車輛行人通行安全。這是新區交通應急人今年以來第40次出現在轄區國省道交通事故應急處置第一線,也是他們在突發事件中快速反應高效處置、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新區交通應急人秉承團結快速、精準高效的服務理念,用心于路,路在心中,把平安暢通路交到群眾手中,不斷滿足群眾高品質的交通需求。今年以來,累計有80人次應急人員參與應急處理,處置因道路交通事故、雨雪冰凍天氣、汛期水毀、撒漏污染等引發的公路突發事件40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挽回路賠損失20多萬元,被群眾稱作國省道上護路保暢的公路“110”。

新區交通運輸局公路中心管理養護國道204線、省道黃大路等國省干線9條、350余公里和橋梁189座,分布在區內大部分鎮街、功能區。哪條公路途經哪幾處鎮街什么村莊,每條公路、每座橋梁的百米樁號和里程碑具體位置,哪條公路什么路段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大,交通應急人都能如數家珍,信手拈來。在接到突發事故報告時,就像開啟手機的定位功能,無需借助路網監控平臺,每一名應急人員都能準確判斷具體位置,快速到達事發地點,練就了“一口清”“活地圖”本領。
應急保障車輛24小時在崗備戰,保持車況良好,時刻處于戰備狀態。每一名應急人員都是駕駛員、接線員、戰斗員,一旦接報突發事故命令,基本做到建成區范圍內30分鐘內到達現場,偏遠鎮街1小時到達。手機24小時開機已是常態,特別是在夜間凌晨時間和節假日,事故接報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候覺顧不上睡,飯沒吃幾口,假期還沒休好,就奔赴在事故突發一線。
公路應急處置具有突發性、實戰性、快速性等特點,能否最大限度消除出行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的路權需求,恢復暢安舒美的路容路貌,考驗著交通應急人的反應處置、協同作戰能力和水平。他們不斷完善應急處置工作流程,創新接報、研判、處置、評估、提高一整套完整閉環管理模式,提升應急處置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制定公路日常保養應急任務工作單、反饋單,每一起公路應急突發事故,均詳細記錄時間地點、處置措施、效果評價等內容。建立路網監控和路產損毀調查聯動機制,一方面會同路網監控中心,建立應急救援信息庫,實現應急事故與處置可視可查;另一方面,協同路產事務科,優化與路產事務處置信息一體管控機制,實現應急處置與路產損壞調查賠償資源共享、協同辦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李國華 高楊)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