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 在黨和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綜觀2019年度中國藝術發展成就,在國家宏觀文藝發展理念和政策指導下,文化治理方面形成體系化;藝術理論與實踐領域圍繞慶典,將“回顧與總結”“獻禮”“文旅融合”和“三大體系”建設作為核心主題。
一、基礎理論研究:反思、激活與建構
2019年度有多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文章對70年來國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乃至整個文藝理論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反思,對每一時段學科理論發展總體格局、主要特點、理論構建的得失進行研判,并對其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重點剖析;而 “激活”馬克思主義原典,使之在具體實踐中發揮作用是本年度研究中萌發出的一種可貴意識;與“激活”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是“構建”,為了有效激活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使其在研究、批評中發揮作用,必須構建其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整體學說的精髓與方法,很好地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在藝術學領域,韓子勇、祝東力等的《關于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概括了中國藝術經驗的獨特性,回顧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學的學術歷程,集中辨析“三大體系”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并嘗試提出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在今后應采取的策略措施,以及所應著手的研究方向和重點。藝術學中國學派的探討不但體現了繼承性和民族性,也體現了對學科原創性和時代性的追求。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科,要在系統性和專業性、繼承性和民族性、原創性和時代性這三個方面下足功夫。
二、音樂:傳統音樂史論研究不斷深入
2019年度的中國音樂史研究呈現重實踐、重方法、重應用的特點,學者以文獻為基礎,連接活態傳承,以古鑒今、以文化人、以器論道。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藝術與文獻館、文化藝術出版社聯合中國音樂學院舉辦“紀念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總結楊蔭瀏先生的學術成果與研究理念,對楊先生進行歷史評價與再認識。此次系列紀念活動在學術界掀起熱潮,對推動學術自省、學術批判及學術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民族器樂與“傳統文化”結合,在創作演出方面依然熱度不減,尤以國家級院團音樂會及作曲家作品音樂會為代表。
中央民族樂團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2019年1月登陸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
三、舞蹈:賽事和展演推動創作繁榮
2019年,各大專業舞團和舞蹈藝術家紛紛以慶典的方式向祖國獻禮,使2019年度舞蹈創作呈現更加活躍和繁榮的態勢,在數量上仍保持著較高的創作量,在內容和形式上也不斷優化,可以鮮明地感受到中國舞蹈藝術家在追求藝術質量上所進行的有益探索和積極嘗試,涌現出了像《草原英雄小姐妹》《天路》《老雁》《國家的孩子》等不少優秀作品?!昂苫í劇薄疤依畋薄靶『娠L采”等各類賽事與展演活動,以及北京現代舞雙周、“培青計劃”、“深扎”等各類平臺機制為舞蹈創作提供不同層面的支持。關注現實、深入生活、追問內心、跨界融合等成為年度舞蹈作品創作特點。眾多舞蹈作品中對民族風格的彰顯,對文化內涵的理解,以及時代精神的把握,顯露出舞蹈編導們的基本藝術素養,反映出大多數編導在創作能力與創新追求上的不斷追求。
四、戲曲曲藝:傳承保護取得寶貴經驗 扶持力度逐步增大
2019年是粵劇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十周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團結粵劇界同仁,以“粵劇的遺產保護與現代發展”為題旨,對粵劇十年保護工作進行理論總結。粵劇十年非遺保護拓展了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具體實踐,強化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粵劇”的地方保護經驗,也拓展了由昆曲、京劇、藏戲及其他劇種的特色化保護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用粵劇個性化的道路回答了戲曲發展規律的一個趨向。
2019年度,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曲藝傳承發展計劃》,分“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四個部分,對全國各個地方和相關單位做好今后一段時間的曲藝傳承和保護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提供了政策資源。政策的利好值得贊許,工作的落實更值得期待。
五、話?。簯騽」澆粩嘤楷F,主流、實驗、原創戲劇各呈風采
2019年,在戲劇節成為集中演出和戲劇交流活動的主要方式后,全國各地的新興戲劇節風起云涌,全國新興的戲劇節有近20個。除了國家層面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之外,還有各級政府、文化機構、商業機構舉辦的各種戲劇節。原創話劇題材豐富,數量較多,一些富有經驗的劇作家寶刀不老,中青年劇作家也鋒芒乍現。在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下,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促動下,一些國家級話劇院團和改企后的省、市級院團,紛紛以新劇目的上馬帶動藝術生產,一些民營新文藝團體也不斷以新劇目的各地巡演爭取自身的發展空間。
2019年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話劇《谷文昌》
2019年風雷京劇團演出的話劇《角兒》
六、電影:產業整體升級,類型創作多樣化
2019年,隨著電影工業化發展的日趨成熟及電影產業結構的逐漸優化,商業電影的類型化創作進入多元化的發展階段。喜劇片依舊產量不減,在多個檔期都有可圈可點的表現,動畫片繼續穩步發展,不僅有《哪吒之魔童降世》拿下年度票房冠軍,其他諸如《白蛇:緣起》《羅小黑戰記》等亦有不錯的表現。而科幻片的起步則是 2019年商業電影中最大的驚喜,《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電影的硬科幻敘事,《上海堡壘》《天·火》雖引起質疑,但依然是勇氣可嘉的嘗試。多種類型的崛起代表著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進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類型的豐富對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流浪地球》電影海報
七、電視:“中國故事”和現實中國的時代合奏
2019年是中國電視產業回歸改革初心、重申文藝導向、打造時代精品、注重創新質量的轉折之年。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革命性賦能,推動了媒介深度融合和智慧廣電提速,廣電系和視頻網站的內容產業在題材、類型、制作、平臺、傳播、盈利、服務等方面形成守正創新、求真務實、互補互融的態勢。海外劇影響持續減弱,中國內地劇集品質提升,港劇式微,臺劇可圈可點,臺網綜藝節目立足媒介特色的題材分野涇渭分明,商業與專業兼容,內容生產創新創優,行業去泡沫成效顯著。對內整合優化資源,對外塑造國家形象,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國家敘事中,故事里的中國和真實中國的時代合奏,成為年度電視文藝的“主旋律”。
八、美術及工藝美術:創作與批評活躍,文化創意煥發活力
伴隨全國美展及國際性雙年展的舉辦,2019年的當代美術創作與批評相對活躍,緊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積極謀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作品的創作,各門類、各主題、各題材、各風格的創作成果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北京美術雙年展、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等各級各類展覽中得以呈現。
2019年以來,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陸續出臺地方性的傳統工藝美術振興發展實施方案或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強調鼓勵開展創意設計和產品花色、工藝技術等方面的研發;積極引導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推進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家居、服飾等大宗消費領域的深度融合;突出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產品外觀及包裝設計;實現由單一的原料生產加工向文化創意研發等方向發展。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進京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2019年11月14日至15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在京舉辦“2019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
九、攝影:社會紀實攝影與時間、歷史記憶
2019年,社會紀實攝影與時間、歷史記憶的關系更加凸顯,大眾參與對現實生活進行日常影像記錄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延伸,攝影藝術被迫探索新的可能,開啟新的方向?!坝跋裰械臍v史”和“歷史中的影像”二者交錯引發人們對影像與時間、歷史、記憶關系的進一步探究。中國攝影業界立足于歷史梳理,請策展人和大批紀實攝影家出場,以系列化的專題形式,重溫記憶中的人物與形象;從歷史建構的角度,強調影像的客觀力量。
十、建筑:關注中國建筑文化,注重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9年,中國建筑業逐漸向數字化轉型,深化 BIM 應用,加強建筑產品質量,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9月25日,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北京新機場航站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單體航站樓。11月17日,7.2 米高的世界首例原位3D打印雙層示范建筑完成主體結構打印,標志著原位 3D 打印技術在我國建筑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12月30日,備受矚目的京張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京張高鐵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時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速鐵路,顯出中國的建筑設計和施工水平的不斷完善發展。隨著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國的建筑設計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傳統,關注建筑本體和文化,進行了各種深入的思考和實踐。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舉辦“回顧七十年建筑創作及建筑文化遺產保護成就論壇”
推薦閱讀
《2019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課題第三次結集出版。中國藝術研究院各藝術學科與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在深厚的學術積累基礎上,深入調研、嚴謹論證和透徹分析,形成了由“導言”和19個子報告構成的《2019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其中包含三大版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藝術學及其門類下各學科、六個文化主題[包括中國文化、紅學(《紅樓夢》)研究、文化發展戰略、藝術人類學、非遺保護與傳承、傳記文學 ]。
整個報告全面、客觀地呈現了2019年度我國文化藝術領域的新成就,高度概括了中國文化發展戰略與藝術發展的規律與經驗,對熱點問題與主要現象進行總結,同時探查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結合國家的相關文化政策導向,提出對策與建議,積極為我國文化藝術管理獻策建言。
責任編輯:程雪涵